自古以来,就有四气五味之说,且一直沿袭至今。每味药物都有一定的性和味,而药物的四气五味也是很多中医人的盲点,药物性味总是傻傻分不清。到底何为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五味又是什么?且看正文!
什么是四气“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如患者表现为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咽喉肿痛、脉洪数,属于阳热证,用石膏、知母、栀子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寒凉的。
反之,如患者表现为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脘腹冷痛、脉微欲绝,属于阴寒证,用附子、肉桂、干姜等药物治疗后,上述症状得以缓解或消除,说明它们的药性是温热的。
一般来讲,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什么是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淡味或涩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1辛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用于表证及气血阻滞之证。如苏叶发散风寒,木香行气除胀,川芎活血化瘀等。
此外,《黄帝内经》云“辛以润之”,就是说辛味药还有润养的作用,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滋养补肾等。大多数辛味药以行散为功。
2甘甘,“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一般来讲,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制止疼痛的药物多具有甘味,多用于正气虚弱、身体诸痛及调和药性、中毒解救等几个方面。
如人参大补元气,熟地滋补精血,饴糖缓急止痛,甘草调和药性并解药食中毒等。
3酸酸,“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用于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肠、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症。
如五味子固表止汗,乌梅敛肺止咳,五倍子涩肠止泻,山茱萸涩精止遗,赤石脂固崩止带等。
4苦苦,“能泄能燥能坚”,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一般来讲,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多具有苦味,用于热证、火证、喘咳、呕恶、便秘、湿证、阴虚火旺等。
如黄芩、栀子清热泻火,杏仁、葶苈子降气平喘,半夏、陈皮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便,龙胆草、黄连清热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知母、黄柏泻火存阴等。
5咸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一般来讲,泻下或润下通便及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的药物多具有咸味,用于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癥瘕痞块等。如芒硝泻热通便,海藻、牡蛎消散瘿瘤,鳖甲软坚消癥等。
6淡淡,“能渗能利”,具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有些利水渗湿的药物味淡,多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如薏苡仁、通草、灯心草、茯苓、猪苓、泽泻等。由于《神农本草经》未提淡味,后世医家主张“淡附于甘”,故只言五味,不称六味。
7涩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多用于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症。
如莲子固精止带,禹余粮涩肠止泻,乌贼骨收涩止血等。本草文献常以酸味代表涩味功效,或与酸味并列,标明药性。
气味不同,作用有别,如黄连苦寒,党参甘温,黄连功能清热燥湿,党参则补中益气。而气同味异、味同气异的药物作用各有不同。
如麻黄、杏仁、大枣、乌梅、肉苁蓉同属温性,由于五味不同,麻黄辛温散寒解表,杏仁苦温下气止咳,大枣甘温补脾益气,乌梅酸温敛肺涩肠,肉苁蓉咸温补肾助阳。
四气五味,是所有药材(中医是一切皆可入药的)产生作用的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就像WIFI信号,你能使用它连上网,却看不见摸不着它,那么,它就是不存在的吗?它的确存在,不然你也连不上网了。
气与味决定了药材的作用,气秉受于天,味秉受于地。人亦秉受于天,秉受于地,故产生生命。
四气秉受于天,五味秉受于地,这句话怎么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来呢?
四气属阳好比能量,五味属阴好比物质、营养成份。十年的人参,要比一年的人参价值高,为什么?因为气足!天,对应的是时间,地球上的生命生长都需要时间,时间就是太阳的能量在生命体的蓄积,这个能量就是其生命力,尤其是补气类的药物,时间积累越长,所积淀下来的秉受于天的气,蓄积的能量就越足。
古人常说,气足不思食,然而现在很多人却是怎么吃都吃不饱,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现在很多食物都是温室大棚作物,违背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反季节,转基因,那么,它的气就不足。而且,你尝起来,觉得它味道不够,或者觉得它根本没有味道,这就是《内经》里的论述,“非时之食,不食”!
常见食物的性、味、功效一览表(值得收藏)
食性
品名
性
味
主要食疗功效
温
韭菜
温
辛
温中行气、活血、补虚益阳,可治阳痿
芥菜
温
辛
益肺利气、消痰和胃、辅治寒性咳嗽、痰多色白之症
葱
温
辛
祛风、发汗、解毒、消肿,可治风寒感冒、面目浮肿
胡葱
温
辛
温中下气、可治水肿
大蒜
温
辛
杀虫、解毒、消积、健胃、降低胆固醇、强血压、降血糖
生姜
温
辛
解丧祛散寒、止呕开痰、解毒止泄、治风寒感冒
大头菜
温
辛甘苦
温脾胃、开胃下气、利湿解毒、治食积不化寒积腹痛
魔芋
温
辛
化痰解结、防止便秘、肠道清道夫、可防肠癌、降血压
芦笋
微温
苦甘
俗称龙须菜,健脾益气、滋阴润燥、生津解渴、抗癌解毒
南瓜
温
甘
补中益气、解毒杀虫、防治糖尿病、通便
金瓜
温
辛甘微酸
补中益气、利湿健脾、润肺、消食、清火、减肥
刀豆
温
甘
温中下气、益肾补元
热
辣椒
大热
辛
温中除湿去寒、开胃消食、发汗、抗癌、杀虫
寒
莴苣
寒凉
甘苦
清热凉血、利尿、痛乳
慈菇
寒
甘苦
行血通淋、润肺止咳、消暑解毒、对肺结核、尿路感染有一定疗效
竹笋
寒
甘
消食化痰、透疹解毒、利尿、防止便秘、减肥
茭白
寒
甘
解热毒、通利二便、清热止痢
藕
寒
甘
消瘀清热、止血健胃
番茄
寒
甘酸
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热解毒、止血降压、利尿
苦瓜
寒
苦
养血滋肝和脾补肾、清热祛暑、明目、降血糖、可治糖尿
莼菜
寒
甘
清热解毒、止呕
地耳
寒
甘
解热明目利肠道、可治目赤、夜盲、大便干结
凉
水芹
凉
甘
清热利水、化痰下气
旱芹
凉
甘苦
平肝清热、治高血压、祛风利湿、降血压
菠菜
凉
甘
养血止血、通利肠胃、止渴润燥、治便血
苋菜
凉
甘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抗菌消炎、治急性肠炎、咽喉炎
油菜
凉
辛
活血祛瘀、消肿散结
马兰头
凉
辛
清热、凉血、利湿解毒、治咽喉炎、扁桃体炎、高血压、眼底出血
萝卜
凉
甘辛
通气行气、健胃消食、止咳化痰、减肥
茄子
凉
甘
活血散瘀、清热、消肿止痛、祛风通络、降胆固醇
黄瓜
凉
甘
清热利水、除湿、滑肠、可治咽喉肿痛、目赤、美容
冬瓜
凉微寒
甘淡
润肺、消痰、清热解毒、利尿、止咳、除暑、可治水肿
丝瓜
凉
甘
清热化痰、凉血解毒、通络利尿、下乳
蘑菇
凉
甘
健脾开胃、理气化痰、可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抗癌
塌棵菜
凉
甘
解热和胃、通便、可治痛肿、便秘
绿豆芽
凉
甘
清热利水通便
枸杞菜
凉
甘苦
清热补虚、养肝明目、可用于视力减退、夜盲
平
青菜
平
甘
清热解烦、通利肠胃、治便秘、热咳
黄芽菜
平微寒
甘
养胃消食、有抗癌作用
芥菜
平
甘
和脾利水止血、明目、降压、可治水肿、高血压
卷心菜
平
甘
补肾强骨、填髓健脑、止胃痛、促进溃疡愈合
莴苣
平
辛甘
补脾助消化、清热养心、消痰、通便
草头
平
苦
清热利湿、舒筋活络、利大小肠、治尿路结石
洋葱
平
辛
清热化痰、解毒杀虫、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
黄花菜
平微凉
甘
养血平肝、利湿清热、利尿消肿、镇静安眠
芋头
平
甘辛
散结、治无名肿毒、烧烫伤
山药
平
甘
补中益气、治消渴、健身延年
百合
平
甘微苦
润肺止咳、清心安神、治肺痨久咳、脚气浮肿
胡萝卜
平
甘
降压、强心、抗炎、抗过敏、预防肺癌
马铃薯
平
甘
和胃调中、健脾益气、可治胃病、习惯性便秘
北瓜
平
甘微苦
治肺阴不足、喘咳、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有一定疗效
香菇
平
甘
益胃气、托痘疹、防治癌症
黑木耳
平
甘
补气益智生血、可治贫血、肢体麻木、减低血液凝块、抗癌
扁豆
平
甘
健脾和胃、消暑化湿、治脾癌食少
豌豆
平
甘
和中下气、利小便
豇豆
平
甘
健脾益气、治腮腺炎
花菜
平微凉
甘
清热健脾、养胃、抗癌
生菜
平
甘
清热解毒利湿、治痔疮
毛豆
平
甘
健脾宽中、润燥消水
黄豆芽
平凉
甘
清热利湿、润燥消肿、养胃健脑
云豆
平
甘淡
滋阴、利尿消肿
豆腐皮
平
甘淡
清热止咳养胃
豆豉
平
甘微苦
发汗解表、治急性胃炎
竹荪
平
甘
补气止痛、可减少腹壁脂肪地储积而减肥
平菇
平
甘
散寒舒筋活络、降压、降胆固醇
金针菇
平
甘
防治肝病、促进记忆、降低胆固醇
草菇
平
甘
散寒、舒筋活络、治腰酸腿软、肢体麻木、降血压
猴头菇
平
甘
利五脏、助消化、治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
中医历来重视药物的四气五味,要求学医的人必须首先分清每一种药物的气味,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效,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组方用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不懂药性,不管临床诊断水平如何高明,辨证分析如何准确,也是很难做到正确用药治疗的,最终会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更难以实现药到病除的至高水平。饮食物也是一样,如果不了解某种食物的性味,就无法做到“食有所宜”,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吃什么、怎么吃。也不懂得如何根据体质、时节进行饮食搭配,更谈不上指导人们食疗养生了。
《内经》认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水具有寒凉的性质,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具有炎热的性质,有蒸腾和向上燃烧的特点,属于阳。用阴阳区分药物和饮食物的气味,那么无形质的气为阳,有形质的味为阴。
药物和饮食物的味能够滋养形体,给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基础;药物和饮食物的气能够激发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使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维持正常。举个例子说,甜味或酸味的药食,多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如米、面等谷物,各种水果等。温热的药食,可补充身体热能;寒凉性的药食,能降温清热。比如在受寒的时候喝点热姜汤、热辣汤、白酒等这些气属温热性的饮食物,就能有效祛除体内的寒气;夏季炎热,喝些绿豆粥、冰糖银耳汤、西瓜汁、冰红茶等气属寒凉性的饮品,就可散去体内郁热。
如有人过多食用荔枝,导致身体燥热,面部潮红,口鼻干燥,流鼻血,这是吃荔枝过多引起了内热。吃清热凉血的药物,才消除上述症状。如果不了解荔枝是属于味甘性温的水果,结果就会吃出病来。无论是甘温的药物还是甘温的食物,都能够起到温补阳气的作用。如果身体健康强壮、阳气充足的人,食用甘温的食物或药物过多,就会导致身体阳气偏盛,滋生内热,引发疾病。
因此,要想运用食物调养身体,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辨别食物的气味,然后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功效和作用。
四气五味决定药食功效
《内经》认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所说的阴阳气味,不仅指药物而言,同样也包括饮食物在内。
一般而论,药食各自所具的功效,及其所能发挥的多种治疗作用,取决于其气味。
气味有厚薄之分、阴阳之别。五味表现鲜明、比较浓厚的,比如咖啡、酸枣、辣椒、海带等属于味厚之品;不太明显的,如微苦、微酸、微辣类就属于味薄之品。四气当中,温、热属于阳性,寒、凉属于阴性;热或寒属于气厚之品,气温或气凉属于气薄之品。
五味当中,辛、甘之味属于阳性,能够温补、升散;酸味、苦味和咸味,都是属于阴性,酸味能够上涌,苦味能够泻火,咸味能够软坚。在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
由此可知,薄荷(辛凉)、菊花(甘平)可以清利头目,荷叶(辛凉)可升清益胃,生姜(辛温)可温中养胃;而茗茶(微苦寒)可消食清热、祛痰利肠,白芍(酸寒)可养阴生津,莲子(苦寒)能清心降火,海带(咸寒)能够消痰散结,西瓜(甘淡寒)能够益气生津,清暑利尿。
《内经》中的药食气味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它是中药学和食疗养生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药食同源”理论的根本所在。
中医治病,历来遵循两个重要原则:一是“食养正气”,即在身体无病的情况下,或日常养生,或身体虚弱需要补养的时候,要尽量用调整饮食的方法来扶持正气。二是“药以攻邪”,即在身体有病的时候,要用各种气味比较明显、功力比较大的药物来配伍组方,以祛除病邪。
无论是通过饮食调理还是用药物治疗,都必须首先了解饮食和药物的性味功能,才能正确运用,取得显著效果。
如果不分身体状况、疾病特点,无视体质类型、气候地域等差异,跟风似的听说什么好就一味地大吃特吃,时间长了,势必会吃出问题,也容易因为偏食某味而引起新的疾病发生。
多了解一些中医养生知识,就能增加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盲从食疗,上当受骗。
——END——
(↓↓戳下图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