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72岁,体重53公斤。年5月9日就诊,主诉间断腹胀伴反酸、嗳气2年。
病史资料
现病史:
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胀,呈间断性,伴有反酸、嗳气,无腹痛、恶心、呕吐,医院考虑慢性胃炎,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不祥),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2医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示:①慢性胃炎伴红斑;②胃体黏膜隆起性质待定。病理诊断提示:(胃体)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幽门螺杆菌(Hp)(-)。
今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门诊以“胃体黏膜隆起性质”收住入院。病程中,患者精神、睡眠、饮食可,二便通畅,无体重下降
危险因素:无。
既往史:冠心病病史。
个人史:无。
查体及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
心肺腹查体阴性。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肿瘤标记物、血常规、生化正常。
入院内镜图(胃/肠):
背景黏膜萎缩背景,胃腔内黏膜较多,分布不均,考虑Hp感染黏膜。可见胃体中部小弯可见一Ⅱa病变,边界清除,表面凹凸不平。
初步诊断
诊断依据
患者院前电子胃镜示胃黏膜隆起性质,病理活检示(胃体)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Hp(-)。症状:间断腹胀伴反酸、嗳气。
危险评估:患者冠心病,近期无胸闷、气短症状,心电图正常。
初步诊断
胃体早癌(胃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局部癌变可能,分化型,侵犯深度M1-M3)。
内镜表现
NBI/BLI+放大
NBI观察可见病变与周边正常黏膜存在明确分界线,碘胭脂染色后,边界更加清除,放大NBI观察可见大部分病变腺管排列规则,病变口侧凹陷处可见腺管粗大,排列不规则,可见微血管增粗、扭曲。
微血管结构
病变口侧凹陷处可见微血管增粗、扭曲。
表面微细结构
病变口侧凹陷处腺管粗大,排列不规则。
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
年5月13日。
手术过程
院外病理诊断提示:(胃体)管状绒毛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Hp(-)。
病理标本处理
术后标本固定,浸泡福尔马林溶液,送病理科切片检查。
(胃体)镜下所见:胃黏膜及黏膜下组织,部分腺体增生显著,异形性明显,腺体拥挤、扭曲、出芽、背靠背,腺上皮细胞异形性明显,部分腺体轻度肠化。
诊断:轻度慢性萎缩性胃体炎伴轻度肠化,大部分腺体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面积约2.8cm×1cm,第1-14条,肉眼分型为浅表隆起型Type0-Ⅱ)限于黏膜肌内,各水平切缘及基底切缘未见瘤变组织,未见脉管内瘤栓。Hp(-)。
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处理
术后置入胃管,胃肠减压1天,给予心电监护,抑酸、营养支持治疗。
术后观察
观察患者体温、腹痛症状,胃管引流液体厌食及量观察。
药物治疗及随访
给予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耐信)持续静脉泵入48小时后,改为静脉滴注,营养支持治疗,48小时后清淡流质饮食。术后3个月复查电子胃镜。
病例总结及讨论
腺瘤癌变的因素一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瘤的大小:直径2.0cm者约58.1%,因此凡是较大的腺瘤应注意癌变,应早期治疗,内镜下切除是首先治疗,该患者病变呈扁平状,且大于2.0cm,院外活检示管状绒毛状腺瘤,及时内镜下切除,患者受益最大。
NBI对早期胃癌的诊断有独特优势,患者院前病理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但入院精查胃镜示病灶口侧凹陷处腺管粗大、排列不规则、可见微血管不规则,考虑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高分化腺癌可能,利用放大NBI对病灶治疗前预判有极大作用,指导后期治疗。
大家来找茬
病例编号:
专家点评详见下期~往期精彩回顾Hp感染胃溃疡伴急性出血1例
Hp感染胃溃疡伴急性出血1例(点评版)
上消化道出血Hp感染一例
上消化道出血Hp感染一例(点评版)
反流性食管炎1例
反流性食管炎1例(点评版)
一例分化型IIc早癌
一例分化型IIc早癌(点评版)
例精求治病历解析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