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理论阐述
一、概念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具备特异的再生能力,黏膜会发生改建,最终可出现不可逆的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二、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通常可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饱胀憋闷感、钝痛或烧灼痛、恶心、泛酸,嗳气等症状。该病病程较长,发作时疼痛能持续数日或数周之久,多餐后出现,受凉和气温下降时症状常更为明显。
三、常规认知
1.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
(2)不规律的饮食,食用刺激性食物
(3)药物引发
(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十二指肠液反流
(6)其他疾病:如某些慢性传染病、尿毒症,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7)环境变化
(8)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
(9)烟酒偏嗜
(10)营养缺乏
2.病理
慢性胃炎最初可见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黏膜表层,可逐渐蔓延至黏膜全层;长期慢性炎症可使胃黏膜表层上皮和腺上皮被杯状细胞和幽门腺细胞取代,称为胃腺化生,也分为肠上皮化生和假幽门腺化生。病变累及到腺体深层,腺体破坏,数量减少,固有层纤维化,黏膜变薄,此时就会形成萎缩性胃炎。当细胞在再生过程中,过度增生和分化缺失,就会出现腺体结构紊乱的异性增生,也叫上皮内瘤变。
3.治疗
(1)消除病因
祛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刺激的饮食及药品,戒烟忌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暴饮暴食。积极治疗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药物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用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胃酸升高可用PPI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症状较轻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消化不良者可用胰腺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药。胃黏膜活检发现幽门螺杆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疗;胆汁反流者戒烟,中和胆汁。
第二部分浮针医学阐述
一、浮针病理
浮针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比较理想。相对来说呢,浮针治疗浅表性胃炎疗效要更快,更好一点,萎缩性胃炎较浅表性胃炎所花的时间和次数会多一些,这是由胃黏膜表面发生的病理改变的程度决定的。
胃炎患者的胃黏膜表面,乃至胃平滑肌和腺体,处于缺少血液供应的状态,就很难得到充分修复和再生。浮针通过处理腹部患肌,使该区域的供血增加,在血液供给充分的情况下,会动员胃黏膜修复能力发挥作用,胃炎的症状就随之改善。随着慢性胃炎的加重,逐渐出现黏膜壁增厚、黏膜变薄,腺体减少乃至肠上皮细胞化生等病理变化。胃黏膜病理改变越严重,胃黏膜自我修复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浮针治疗的时间就越长。值得指出的是,浮针不光能处理所谓慢性胃炎的一系列胃痛,腹胀,食欲减退的症状,对于患肌引起的其他消化道功能症状,浮针疗效也很不错,如腹部发凉,慢性腹泻,便秘等。
二、主要患肌
胫骨前肌、股四头肌、腹直肌、腹内外斜肌、竖脊肌,膈肌等。
三、注意事项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情绪紧张,保证充足的睡眠。
2.戒烟忌酒,酒精可以刺激胃黏膜,尼古丁会促使幽门括约肌松弛,促进十二指肠液的反流。
3.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如NSAIDs类药物,慎用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等药物。
4.注意饮食: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应定时定量进食,多食清淡、少食肥甘生冷及刺激性食物。饮食宜软、温、暖,少吃坚硬、粗糙的食物,进食时细嚼慢咽。
第三部分浮针病例分享
病例一
患者资料:樊某,女,52岁,-1-17初诊。
主诉:上腹部胀痛不适3月余,加重3天。
现病史:患者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疼不适,伴恶心反酸。每逢天冷上述症状加重,3天前因口服感冒药后再次出现上腹部胀痛,恶心,反酸,不能正常排气。口服多潘立酮,利珠得乐,奥美拉唑等药物,效果不佳。为进一步治疗来我所就诊。
患肌检查:双侧腹直肌(+++)、左侧腹斜肌(+++)、双侧胫骨前肌(++)。
诊断:慢性胃炎。
浮针治疗:使用一次性浮针分上下半场分别处理胫骨前肌、双侧腹直肌、左侧腹斜肌,治疗结束感觉胀痛明显好转,然后再处理腹直肌。即时疗效:胀痛减轻80%,留管6小时。嘱注意保暧,禁食生冷食物。
-01-18二诊:上腹部胀痛,反酸明显好转,继续处理胫骨前肌,双侧腹直肌,左侧腹斜肌、并配合相关再灌注活动。即时疗效:治疗结束后疼痛消失,仅有上腹稍感不适。嘱回家后注意饮食,严格遵医嘱。
-01-19三诊:排气基本正常,无恶心反酸,左上腹偶有胀痛不适,处理双侧腹直肌、并配合相关再灌注活动,留管6小时。即时疗效:治疗结束后左上腹不适感减轻80%。嘱严格遵医嘱。
-01-20四诊:饮食基本恢复正常,吃饭后稍感饱胀感,余无异常。患肌检查:左侧腹直肌(++)、左侧竖脊肌(++)。治疗同前。即时疗效:处理结束后患者无任何不适。嘱严格遵医嘱。
-02-03回访:再未出现上腹部胀痛,饮食恢复到三个月以前的状态,达到临床治愈。
病例二
患者资料:某,男,13岁,-11-19初诊。
主诉:上腹部疼痛不适8月余。
现病史:患者于8月前喝冷饮后出现上腹部疼痛,口服药物后有所缓解,但是经常反复发作。医院就诊,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经中、西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时有反复,晨起时有阵发性疼痛,严重时伴有呕吐,食欲差,二便正常。影响上课学习,经别人介绍来诊。
辅助检查:肝功能检测,彩超,胃镜,幽门杆菌检测等等。
患肌检查:双侧腹直肌(+++)、双腹斜肌(+++)。
诊断:慢性胃炎。
浮针治疗:使用一次性浮针在双侧腹直肌、腹斜肌进针,扫散同时配合再灌注活动。即时疗效:疼痛减轻。医嘱:禁食辛辣生冷食物,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不要有压力。
-11-20二诊:患者述舒服了很多,夜间疼痛一次,程度也有所减轻,针对以上患肌继续治疗,医嘱同前。
-11-23三诊:早上患儿母亲来电,这2天没有疼痛,孩子没有去治疗,今天早上又出现疼痛。患者昨天在校参加体育课后,既感到胃部不舒服,今晨出现胃部疼痛。患肌检查:双侧腹直肌(+++)、双侧腹斜肌(+++)、双侧腰大肌(+++)、双侧股直肌(++)、双侧胫骨前肌(++)。治疗后疼痛缓解,医嘱同前。
-11-26四诊:患者述昨天下午出现1次短暂疼痛,自行缓解。继续治疗,医嘱同前。
-1-16五诊:患者早晨有轻度腹疼来诊,处理腹直肌、腹斜肌后,疼痛消失,医嘱同前。
-3-5回访:患者上腹部已无明显疼痛。
病例三
患者资料:王某某,男,40岁,-12-11初诊。
主诉:腹痛腹胀伴恶心1月余,加重伴不欲饮食、失眠10余天。
现病史:患者约1医院检查诊断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并给予阿莫西林胶囊、奥硝唑、枸橼酸铋剂、奥美拉唑等药物口服治疗至今,自觉病情加重,并出现体重下降(一个月瘦了30斤)、不欲饮食、失眠等症状,经人介绍来诊。
患肌检查:双侧腹直肌(+++)、左侧膈肌(++)、左侧腹斜肌(++)、双侧胸大肌(+++)、左侧斜角肌(++)、双侧竖脊肌胸背部(+++)。
诊断:1.胃炎;2.轻度抑郁症。
浮针治疗:常规消毒浮针进针器,运用一次性浮针,分上、下半场治疗。上半场:针对腹直肌、左侧内收肌行扫散配合再灌注活动。即时疗效:腹胀、腹满、腹痛缓解80%,休息20分钟后,患者述后背有沉重感,遂进行下半场:患者坐位,采用左右桡骨前肌进针远程轰炸,灌注双侧斜角肌、双侧胸大肌。即时疗效:治疗后患者述全身轻松,腹胀、腹痛伴恶心症状消失。医嘱:停用口服药物,注意休息、保暖;清淡饮食。
-12-12二诊:患者述稍感腹满、腹胀,无腹痛及恶心呕吐,睡眠较前改善。患肌检查:双侧腹直肌(+++)、左侧股内收肌(++),双侧胸大、小肌(++)、双侧竖脊肌胸背段(++)。治疗同前。即时疗效:治疗后患者述全身轻松,腹满、腹胀消失。
-12-13三诊:患者述近两天食欲大增,吃饱后又感觉腹满、腹胀,伴倦怠、乏力。睡眠基本正常。治疗时选择双侧胫骨前肌远程轰炸处理双侧腹直肌。嘱患者回去后休息,避免着凉,吃饭八成饱,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2-16四诊:患者述遵医嘱休息两天后,腹胀、腹满、恶心等症状基本没有了。睡眠正常。患肌检查:双侧腹直肌(+),双侧胸大肌(++),双侧胸锁乳突肌(+)。依次处理上述缓解患肌。即时疗效:治疗后患者非常满意。
-12-19五诊:患者心情很好,表示已经开始上班。述无腹满、腹胀、腹痛及恶心等不适。患肌检查:左侧腹直肌(+)、左侧膈肌(+),双侧竖脊肌胸背部(+)。处理上述患肌。医嘱同前。临床治疗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