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有过以下情况:
社交中拒绝别人的请求,你的内心都思虑许久、纠结万分;
工作中因为领导的质疑,你的内心就风起云涌、动荡不安;
家庭中因为吵架、争执,你的内心就不断反刍、挥之不去。
稻盛和夫在《给年轻人的忠告》一书中写道:
“一个人,最可怕的就是内耗,别人的一句话,会拿出来反复咀嚼;过度分析、思考以及自我否定。这种精神上的消耗,往往比肉体消耗更煎熬。”
思考是一种好的行为,但是过度的思考对身体是一种极大的内耗,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有意为难你,而是自己在折磨自己。
一个人想要远离内耗,就得从学会这三种拒绝开始。
1
拒绝社交中讨好他人
朋友小周是一个特别在意别人看法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
从小,她努力学习,完成学业后还会帮助妈妈一起承担家里的琐事,即使有时候也会觉得妈妈偏心弟弟从而感到不开心,但是为了讨好妈妈,还是会强迫自己去承担这些琐事。
工作中,她更是如此。
有一次部门聚餐,那时候她得了肠胃炎还没完全恢复好,她担心如果不去参加同事们会对她有想法,于是硬着头皮和他们一起去吃了辣火锅,当医院打点滴。
叔本华说过:“人性有一个弱点,就是太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
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太重,是一种高度消耗自己的行为。
外界的风吹草动,都会在敏感的内心里激起一阵波澜。
当把别人的感受看得太重时,就会忽略自己的感受。
越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去讨好和迎合别人,内耗就越严重。
久而久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是有价值的独立个体。
生活的主角只能是自己,决不能为了任何人委屈和勉强自己。
拒绝讨好他人,不必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凡事先顾及自己的感受,才是最好的社交之道。
2
拒绝工作中自我质疑
曾在微博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小陈任职于某装修公司,有一次公司接到了一个设计新房的任务,领导将任务分派给了他。
小陈与客户对接后,改了好几版,客户都不满意,为此他非常惆怅。
上司见他仍愁眉不展,便开他玩笑说:“年轻人,要多感受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才能精准地把握客户的需求。”
小陈听完就忍不住一直自我怀疑:
是不是领导觉得自己太年轻,能力不行?会不会把手里另一组设计的活抽走交给其他同事?
那天以后,他就陷入了自我质疑的漩涡中。
脑子里浮现出很多设计的创意,用尽心思画出来后,又担心客户不满意,便不停地修改,迟迟不敢上交。
最后,拖到了交稿的最后期限。
一个人内心的自我质疑,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因为别人的看法和评价,就陷入了自我怀疑的漩涡之中。
很多时候,不是别人的眼光太挑剔,也不是别人的言语太无情。
而是,过度看重他人的评价,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正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书中所说: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人无完人,没有人是天生完美的。
拒绝自我怀疑,停止苛求完美,让自己轻装上阵不断前进,才是最好的工作状态。
拒绝家庭中情绪消耗
知乎上有人提问:“家庭中什么行为最令人讨厌?”
最高赞的回答是:情绪内耗。
同事老杨在公司已有多年,从进入公司后职场之路可谓顺风顺水,几乎都得销冠,每年都评为优秀员工。
可这两年来,老杨在工作上一直处于躺平的状态。
有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一起加班,聊起家庭的时候,才知道了他的苦楚。
原本没生孩子的时候他和妻子两个人的生活非常融洽。
自从有了孩子与父母共同居住在一起,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妻子和强势的母亲经常因为育儿观念的差异发生争执,彼此都坚持已见,互不相让。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只能用加班作为借口,每日很晚才回家。因为多频率的争执已让他疲惫不堪。
妻子面对他的不作为心生不满,便开始埋怨老杨,家庭矛盾逐渐转变成了夫妻矛盾。
家庭中最可悲的大抵便是如此:遇事不肯敞开心扉,逃避沟通,不解决问题。
当沉默代替了沟通,埋怨取代了理解,家庭中便只剩下内耗。
内耗如同一颗慢性毒药,一点点地在吞噬那些相爱的曾经,不断地让人心寒,最后让感情分崩离析。
作家苏岑说:“懂得让步的人是聪明的,因为他的让步不是认输,而是弯腰拾起遗失的幸福。”
家庭中难免磕磕碰碰,积极地沟通,减少感情中的消耗,才能将问题妥善地解决;坦诚相待、互相包容,才能把日子过得长情;懂得让步,才能把日子过得兴旺。
拒绝家庭中的情绪消耗,一家人和和美美,可抵岁月漫长。
4
远离内耗,才是生活最好的解药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思虑太多,就会失去做人的乐趣。”
生命如此短暂,当你把精力都放在忧虑和内耗上,那么留给感受快乐和幸福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
社交中,拒绝讨好他人,专注自我,屏蔽外界嘈杂,关爱自身。
工作中,拒绝自我怀疑,聚焦问题,远离他人评价,提升自我。
家庭中,拒绝情绪消耗,用心包容,放弃相互指责,岁月静好。
一个人的内心容量是有限的,唯有远离内耗,才是生活最好的解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