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武海生写的一篇文章有一种安全记忆是冬

"沁源乡土文化"

弘扬沁源传统文化

讲述乡土风情故事

有一种安全记忆是冬至杀猪宰羊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祈福保来年”,记得小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在冬至杀猪宰羊,祭祀太上老君,养猪、养羊,要留一头过冬至,这样才算一个完整的年。邻居家有个屠夫,每年到小年(冬至)前,就开始忙乎了,这家喊那家叫的,提前预约,轮换着来。

我们家是非农户,不怎么接触农家作物等一些事物,对曾经的一些都是迷迷糊糊的记忆,只知道冬至祭祀和平时不一样,也知道杀猪宰羊一年就是冬至来临的惯例习俗,后来参加工作了,由于工作特殊性和历史文化遗留,才亲手办理了这样的祭祀仪式,冬至前一天,用大红纸叠成祭祀牌位,用浓香的墨汁工工整整的写上“奉供太上老君之神位”,摆案设贡,烧香点灯、摆放干干净净的苹果(平平安安),橘子(吉祥如意),火龙果(红红火火)柿子(事事如意),橙子(圆圆满满)等富有诗意的水果、摆放好宰杀的猪羊肉身(全身),用红布包裹按照活身按放有序,然后所有人员齐聚一堂,浴盆洗手,双膝跪地,共同许愿,祈求工作平平安安、自己工作顺利、家人健健康康、工作团队和谐相处、共同进步,在神位面前虔诚的双手合十,鞠躬行礼,默默祝福,最后燃放烟花爆竹,营造欢乐而隆重的气氛,而晚上都要洗浴,换上红色的背心呀、袜子呀、红腰带呀或者是红色鞋垫了等等……不管是迷信的蛊惑,还是老百姓的信仰,还是神灵保佑,还是历史文化的传承,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平安是福!特别有仪式感的就是杀猪宰羊的场景了,记得那个年代的冬天冷的刺骨,起床真的需要莫大的勇气。为了看杀猪宰羊,会早早起床了,跑到邻居家去观看“壮观”的场面。如果谁家屠宰,主家在头天晚上就会叫几个帮手协助抓猪或者是羊,全靠一两人搞不定,一般都是养了一年了,体重少说也有两三百斤了。都到齐了,就开始去抓猪羊,也就是以前的茅厕屋,齐刷刷跨过栏杆,一个人抓一只耳朵,一人抓尾巴,再有一人负责赶,实在没撤,请不出,就只能上蛮劲了。过程中牲畜发出“撕心裂肺”的嚎叫,它明白自己的“世界末日”已来临,在做最后的挣扎,可是依然摆脱不了被宰杀的命运。这种叫声能传到很远很远。抓尾巴的人作死的推,前面两人拽着耳朵使劲的拉,还有一人协助推,在短暂的出圈到地平里,可谓是费尽了艰辛,都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主家要起得更早,要准备好一大锅的沸腾腾的水,准备长凳和案板,一副楼梯,一切只等就绪。也为了自己辛苦了一年喂养的牲畜,有许多的肉可以吃了,感到高兴又激动,也许同样时对它的一种不舍吧。可是又得面对现实,喂养它,只能是这个结局。好不容易拽出来,要把挣扎反抗的牲畜抬到案板上,声音更是“响彻云霄”啊,好像我的耳边就响起了震耳声音,多么熟悉!制服了牲畜,几人把它按住,嗓子叫累了,会歇会,慢慢变得虚弱,或许它已经想通“挣扎毫无意义,还是接受命运的安排吧”!屠夫早已准备好了刀具,把牲畜送到了另一个世界,放鲜红血的盆里会放点盐,这样更加鲜嫩,全部放完,倒一桶开水放进盆里,瞬间就凝固变色,成为了美味鲜嫩的血快啦。接着在四只腿上割开一个小口,需要吹气,再用绳子绑紧防止不漏气,这样让整只牲畜更加饱满,刮毛的时候会更加快速,平稳。沸腾腾的开水已准备就绪,用大勺一瓢瓢淋到牲畜身上,猪毛又粗又硬,而羊就是扒皮了,脱毛时需要好多的开水才能把根软化,再用对应的刀刮下来。去除完毛,就需要两个人协助倒挂在门框架上了。去除了毛和扒皮,真的是任人宰割了,开膛破肚,把里面的内脏小心翼翼取出来,一样一样的放在案板上。可以说每一样都是宝,大小肠和肚需要费力清洗,当然那都是事后的事了。肉厚实,一层厚厚的肥肉再是瘦肉,可见这膘肥体壮,也是主家辛劳喂养的成果。有时肉和内脏在之前就定好,当天过来提,场景可壮观了,都在忙里忙外的,我一会走近看,一会远距离看。在屠夫利索的手中,把牲畜长而壮壮的身体就“四分五裂”了,排骨、脚、头、前腿肉、后腿肉都一一摆放好,交给主家去处理。最后会割一块犒劳自己的肉带回家,也是主家给的劳累费了。主家忙乎在厨房里烧早饭,过来买肉和帮忙的人都要吃一餐早饭,可丰盛了,大块大块的肥瘦肉,呈酱色放有大蒜味,非常的香,就算是全肥也不腻。那时嘴爱吃肥肉了的多,瘦肉会卡牙缝。大家都吧唧吧唧吃着,又说有笑,只为迎接热闹的冬至小年。年幼的我心挺大的,目睹“残忍”的全过程,也没有泛起涟漪,在感受那种浓浓的氛围,把那些害怕捂眼睛的事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我对它们有着深厚的情感,爱听它们发出叫声,好像在说“主人,我饿了,求您来点吃得吧!”也爱看它们在圈酣睡的样子,有的呆萌,有的可爱。这种场景只停留在了回忆里,在多年后的今天,现在村里很少有人饲养牲畜了,觉得麻烦费心。只是专业户在养,过年平时也只是到集市上买那么几块肉吃。回想起很佩服那时候的勇气,可以观看完全过程,现在要我再看会觉得太过残忍,因为牲畜从生下来就是被屠宰的命运,在世间只做短暂的停留,却留给了人们无尽的美味佳肴。但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换取人间的平安与幸福也值得拥有。儿时的记忆只是一种习俗,一种热闹,一种地域文化,然而如今,成为广大从事高危行业人士的一种祈愿,一种信奉,一种寄托,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是祈福祝愿的一种仪式,不知道能不能因此换取安全效应,只知道通过这样更加安全高效,不管是信奉、信仰,但只要每位从事高危行业的劳动者一年四季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才是老百姓追求的完美生活,小家庭幸福了,国家也幸福了,小家安全了,大家安全了,国家也安全了,也希望这种安全记忆能使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健健安安!这种“取之于天意,造福于民众”的传统文化与安全记忆深深的扎根于老百姓心中……作者:武海生年冬至于沁源武海生简介

武海生,年出生,沁源县王陶人,中共党员,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爱好广泛,尤其喜爱文学写作、书法等艺术,沁源县书法协会会员,多次参加各类书画展览,愿以书汇友,以文沁心,共勉前行。年在沁源县“绿色工运杯”工会干部写字竞赛活动中获软笔书法优秀奖。书法作品获全国书法三等奖,被授予“中国当代书画艺术精英称号”。

沁源乡土文化长按左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xingweiyan.com/wyet/100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