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
常见的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
2.刺激性物质
长期饮烈性酒、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物质,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3.药物
有些药物如保泰松、消炎痛(吲哚美辛)、布洛芬及水杨酸盐、洋地黄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胆汁反流
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
6.X线照射
深度X线照射胃部,亦可引起胃黏膜损害。
7.环境变化
环境、气候变化,人若不能适应,可引起胃的神经功能紊乱,使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8.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
临床表现
1.最主要临床表现:胃痛、胃胀。
2.其它表现: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缺乏、餐后饱胀、反酸等。
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时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
检查
1.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及鉴别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
2.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学检查、细菌培养、Hp基因检测等。
3.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血清Hp抗体检测、分泌物(尿液、唾液)Hp抗体试验等。其中13C或14C呼气试验、粪便HP抗原、血清Hp抗体检测在临床应用最多。
4.病理学检查,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
处方;辣椒籽克。用法;放锅内用为或炒黄,研为细末,每服5克,一日三次,饭前服。案例;患者孙晓霞,女,45岁,患胃痛胃胀多年,中西药吃了个遍,疗效甚微,一日从莫报纸上得一秘方,如法炮制,不日病告痊愈,迄今3年未在复发。后又介绍治疗数例,全部治愈。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喜欢看:
一根大葱加上它,20年老胃病不治自愈,再也没有反复过!
快存!白酒里扔点这东西,10年的老胃病都治好了!健康到老
百年名方只有2味药,一散寒,一行气,赶跑胃痛、胃寒、胃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