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思诗金文婷马玉燕
审阅:胡必杰潘珏
一、病史简介
男性,45岁,江西人,办公室职员,-01-15医院感染病科
主诉:反复发热3月余,咳嗽咳痰1月余
现病史:
患者年10月开始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起初未重视,后逐渐升高,12月出现高热,Tmax39.3℃,伴咳嗽、咳黄脓痰,无痰血。12-10医院住院,12-12胸部CT:左肺下叶炎症、实变,左侧胸腔少许积液。次日血常规:WBC6.5*10^9/L;hs-CRPmg/L,ESR74mm/h;T-SPOT、血隐球菌荚膜抗原、G试验、GM试验、烟曲霉IgM及IgG抗体,均阴性,痰细菌及真菌培养阴性。12-10开始莫西沙星+比阿培南抗感染。12-22胸腹盆CT:左肺下叶实变及左侧胸腔积液较12-12增多;胃部分切除术后。12-18电子胃镜:食管炎、残胃炎。活检病理:胃窦粘膜轻-中度慢性炎。12-24支气管镜见支气管粘膜广泛充血伴较多黄色粘稠分泌物,考虑炎症性病变。抗感染治疗后发热有所好转,仍有咳嗽、咳黄痰,12-25查血常规WBC9.06*10^9/L,hs-CRP52.9mg/L,12-28出院,停用抗感染。
-01-15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收入感染病科。
发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既往史:糖尿病史10年,未使用降糖药或胰岛素治疗;年行缩胃绕肠术;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
二、入院检查(-01-15)
T36.6℃,P90次/分,R20次/分,BP90/58mmHg
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无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左下肺呼吸音略低,双肺未闻及啰音。心脏各瓣膜区无杂音,心率90bpm,律齐。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肝脾未扪及。双下肢无水肿。
血常规:WBC9.64X10^9/L,N79.8%,L1.2X10^9/L,Hb97g/L,PLT*10^9/L;
炎症标志物:hs-CRP56.1mg/L,ESR61mm/H,PCT0.08ng/mL;
肝肾功能及酶类:ALT/AST20/19U/L;Scr61μmol/L,BUN5.5mmol/L,LDHU/L,CK/CK-MB/CK-MM36/14/22U/L;
糖化血红蛋白:6.6%,空腹血糖:5.7mmol/L,餐后血糖:17.7mmol/L;
尿常规、粪常规及OB:(-);
细胞免疫,CD4淋巴细胞/μL,余(-);免疫球蛋白:IgA5.79IU/mL,其余(-);
血清淀粉样蛋白A:mg/L;
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肝炎标志物(-);自身抗体:ANA1:,其余(-);类风湿因子9IU/mL;
补体:C30.96g/L,C40.2g/L,总补体94.4IU/mL;
T-SPOT.A/B:1/1,隐球菌荚膜抗原:(-),G试验:(-);
血培养(双侧五瓶):阴性;
痰细菌、真菌涂片及培养阴性,曲霉培养阴性,抗酸涂片阴性;
病毒:EBV-DNA(-),CMV-DNA(-);
血气分析(不吸氧):pH7.44,PaOmmHg,PaCOmmHg,SpO%。
-01-17心电图:正常。
三、临床分析
患者男性,45岁,亚急性病程,主要表现反复发热、咳嗽、咳黄脓痰,外院胸部CT见左下肺实变,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感染后体温高峰有所下降,但咳嗽、咳黄痰缓解不明显。入我院后化验示血常规白分、hs-CRP、ESR升高。综合目前资料,诊断和鉴别诊断考虑如下:
吸入性肺炎: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病史,2年前曾行缩胃绕肠术,缩胃术后胃食管反流存在加重的可能。有发热、咳嗽咳痰,炎症标志物升高,胸部CT见左下肺病灶位于左侧后坠部位,吸入性肺炎不能除外。吸入性肺炎常见病原体多为口腔正确菌群,包括厌氧菌,但外院曾予以碳青霉烯类治疗,肺内病灶有加重,似不太支持该诊断。
特殊病原体引起的肺炎:如隐球菌、曲霉菌、诺卡菌、甚至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可以表现为病程较长,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病灶迁延,但本患者隐球菌荚膜抗原阴性,T-SPOT和G试验、GM试验阴性,血白分和CRP升高较显著,必要时可做经皮穿刺肺活检或经支气管镜肺活检,以明确诊断。
机化性肺炎:可表现为发热、咳嗽,CT上病灶表现多样,病灶可游走,该患者外院抗感染治疗后病灶进展,故需考虑该诊断可能,但机化性肺炎为排他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疾病,入院后可行肺穿刺或支气管镜明确病理。
阻塞性肺炎:患者为中年男性,胸部CT示左下肺炎,医院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抗感染后发热有所好转,但随访胸部CT左下肺病灶无吸收,需要考虑肿瘤或异物引起的阻塞性肺炎可能。但外院支气管镜检查,未发现下叶支气管阻塞表现,不支持本病,必要时可重复支气管镜检查。
四、进一步检查、诊治过程和治疗反应
01-16PET/CT:1.考虑左下肺叶感染,建议排除合并肿瘤性病变;双肺小结节;纵膈及左侧少量胸腔积液;2.残胃炎可能,建议内镜检查;盆腔积液。
01-17CT引导经皮左下肺病灶穿刺活检。(1)肺组织涂片找细菌、真菌、抗酸杆菌均阴性。(2)01-20肺组织mNGS结果回报:阴性。(3)穿刺肺组织最终病理:机化性肺炎,伴多量淋巴细胞及散在中性粒细胞成分。
01-21痰mNGS结果回报:检出极少量HSV病毒7型(种严格序列数:5条)。
01-21肺穿刺病理提示机化性肺炎,且暂无感染病原体证据及肿瘤依据,予甲强龙40mgqd治疗,辅以护胃、补钙治疗,同时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gq8h抗感染。
01-23随访血常规WBC8.82X10^9/L,N%63.6%,hs-CRP7.9mg/L,PCT0.04ng/mL,ESR49mm/H。
01-24甲强龙减为30mgqd;01-24肺组织(01-17采样)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01-27随访血常规WBC9.62X10^9/L,N%62%,hs-CRP22.6mg/L,PCT0.03ng/mL,ESR20mm/H。复查胸部CT左肺下叶病变较01-16片相仿。继续予甲强龙30mgqd+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
01-31肺组织(01-17采样)真菌培养结果:阴性。随访血常规WBC11.75X10^9/L,N69.2%,hs-CRP4.1mg/L,PCT0.04ng/mL,ESR31mm/H,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改为头孢曲松2gqd。
02-03复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病变较01-27片相仿。无发热,咳嗽、咳黄脓痰无明显缓解。
02-05再次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及左右各级支气管未见新生物,可见较多粘性分泌物,左下叶基底段粘膜肿胀,予左下叶分泌物吸引,并行生理盐水灌洗;左下叶后基底段活检,分别送组织病理、微生物检测。(1)BALF涂片找细菌:见少量革兰阳性菌;涂片找真菌、抗酸杆菌阴性;TBLB肺组织找细菌、真菌、抗酸杆菌阴性。(2)BALF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阴性。(3)02-07肺组织mNGS:阴性;BALF送mNGS:检出少量粪肠球菌(种严格序列数:条)。BALF细菌培养:肠球菌属1+。(4)02-10肺组织病理:部分支气管粘膜上皮增生伴支气管平滑肌增生,部分肺泡间隔增宽,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淋巴细胞浸润,考虑炎症性病变。(5)02-19肺组织、BALF真菌培养:阴性。
02-10突然发热38.8℃,咳嗽、咳黄痰加重,2-11随访血白分和炎症指标升高:WBC10.28X10^9/L,N75.8%,hs-CRP.8mg/L,ESR21mm/H,PCT0.19ng/ml;改头孢曲松为可乐必妥0.5gqd抗感染,继续予甲强龙30mgqd抗炎。
02-11复查胸部CT示左肺下叶病灶较02-03前片相仿。
患者痰液粘稠、痰中有可疑胃内容物,自诉反流性食管炎反复发作,发作时多伴有发热、咳嗽咳痰,要求其询问外院手术记录,年手术方式为缩胃绕肠术(Laparoscopicloopduodeno-jejunalbypasswithsleevegastectomy,腹腔镜下十二指肠、空肠旁路手术,袖状胃切除术)。
02-11消化科会诊,诊断:胃食管反流。建议加强抑酸治疗,加用莫沙必利、康复新液口服,避免过饱、甜食,睡前避免进食。
02-12患者缩胃绕肠术术后反复有反流症状,考虑肺部病灶可能与手术后消化道瘘有关。行消化道碘水造影提示胃部分切除术后,食道、胃交界处左侧不规则造影剂影,局部瘘可能。普外科会诊,建议完善腹部CT检查了解原手术区情况。
02-13腹盆腔CT平扫+增强:结合消化道造影及造影剂瘘位置,考虑缩胃术后吻合口缺损,膈肌显示不清,左下肺实变,结合02-12碘水造影,考虑局部瘘形成机会大。
02-13普外科再次会诊:暂不考虑手术探查,建议胃肠减压,暂予禁食,补液对症处理。进一步完善胃镜。
02-14行无痛胃镜:食管、胃交界处齿状线下方见一瘘口,大小0.8cm,可见少量脓性分泌物。超细镜由右侧鼻孔入至十二指肠近水平部,留置钢导丝,顺导丝置入空肠营养管一根。诊断:胃术后瘘,空肠营养管置入术后。
回顾外院-12-18胃镜图像,见食管、胃交界处可疑瘘口。
予禁食,经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改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考虑患者肺内病灶为食管、胃交界处-胸腔瘘,引起左下肺慢性炎症,左侧胸腔慢性炎症可能。激素予快速减量(02-14至02-16美卓乐16mgqd,02-17至02-19美卓乐8mgqd,02-20停激素)。
02-17复查炎症标志物明显下降:血常规WBC6.13X10^9/L,hs-CRP8.2mg/L,PCT0.05ng/mL,ESR24mm/H。患者体温平,无反流,无咳嗽咳痰。
02-19出院,出院后继续禁食、肠内营养。
02-26痰分枝杆菌培养(01-17留取标本)结果回报:阴性。
05-21患者出院后至今无发热,每日晨起后稍有咳嗽、咳少量白痰,咳嗽咳痰情况较前明显好转。03月底在医院检查消化道钡餐造影未见瘘,医院予拔除空肠营养管,开始正常饮食。患者自诉恢复良好,再无发热,体重较出院时增加5kg,拟择期至我院复查胸部CT。
体温变化及用药情况
五、最后诊断与诊断依据
最后诊断:
左下肺慢性炎症、左侧胸腔慢性炎症
缩胃绕肠术后,食管、胃交界处-胸腔瘘
2型糖尿病
诊断依据:
患者45岁男性,亚急性病程,表现为反复发热、咳嗽、咳黄脓痰,炎症标志物ESR、CRP明显升高。胸部CT示左肺下叶大片密度增高影,PEC/CT示左肺病灶糖代谢明显升高;CT引导下肺穿刺病理示机化性肺炎,未发现真菌和分支杆菌等特殊病原体;支气管镜见各级支气管较多粘性分泌物,左下叶基底段粘膜肿胀。TBLB病理报告为炎症性病变。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治疗均无好转。消化道碘水造影示食管、胃交界处左侧不规则造影剂影、局部瘘可能;胃镜见食管、胃交界处齿状线下方一大小0.8cm瘘口,伴少量脓性分泌物。予禁食、经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后,咳嗽咳痰症状明显缓解,复查钡餐造影未见瘘口。故考虑患者为缩胃绕肠术后食管胃交界处-胸腔瘘形成,合并瘘口内容反流不除外,引起左下肺慢性炎症、左侧胸腔慢性炎症。
六、经验与体会
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Laparoscopicsleevegastrectomy,LSG)在全球范围内正越来越广泛地被用于治疗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年,世界上第一台腹腔镜下袖状胃切除术由Gagner和Patterson在纽约完成,自此越来医院开始开展这一术式。虽然LSG在多项研究种被证实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纠正肥胖症,但这一手术也有一些并发症,而最严重的并发症就是胃瘘。
LSG术后胃瘘的发生率波动在1%-20%(不同地区、医院差异较大)。超过85%的LSG术后胃瘘发生于胃的近端1/3,尤其是接近胃、食管交界处。本案例患者的胃瘘即发生于食管、胃交界处齿状线下方。而对于那些存在残胃远端狭窄的患者,由于胃排空受阻、胃腔内压力增高,残胃近端发生瘘的风险更高。LSG术后发生胃瘘的高危因素包括吻合口愈合不佳、吻合口局部缺血缺氧、感染。预防胃瘘的主要措施是术中减少对术区组织的破坏、保留良好的血供、避免残胃远端狭窄、合理使用吻合器。
LSG术后胃瘘的治疗非常困难,尤其是对于食管、胃交界处的瘘。对于术后较长时间发生的瘘,如患者症状不严重、病情稳定,如本案例这位患者,通常建议保守治疗:留置小肠营养管、予以足够的肠内营养。此外,一些研究者也在尝试使用覆膜支架、生物胶等新疗法,其中覆膜支架的认可度和应用率较高。但不同患者对支架的耐受性不同,支架植入术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易饱、胸骨后不适等,且可能出现支架移位。LSG术后胃瘘的处理至今仍然是一个难题。
本案例患者以发热、咳嗽咳痰,左下肺病灶收治入院,因外院曾行胃镜检查,无消化道瘘证据,故入院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