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娜,年4月生,年入党,西盟县民族文化工作队职工。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无限敬仰,立志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佤族文化走出阿佤山,让更多的人了解阿佤文化。
(杨娜带领演员们排练)
坚定理想,圆梦舞台
年6月,杨娜中专毕业后到原西盟镇那妥坝完小任教,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本地学生对佤族文化的认识仅限于会说佤语、会唱佤歌,但是佤族文化的背景、传说和故事都了解甚少。为此她精心备课,把自己了解到的佤族文化故事、传说等通过“双语”教学穿插到课程中,把孩子吸引到学习上来,让更多的孩子成为佤族文化的传承人。年,县里举办第一届中国佤族木鼓节,她有幸作为佤族教师代表参加了佤族歌舞的表演赛,并从众多表演者中脱颖而出,被县民族文化工作队选中。从此,她从一名人民教师变成了一名梦寐以求的佤族舞蹈演员。
年12月加入民族文化工作队后,杨娜带着心中的梦想和与生俱来的文艺天赋,通过舞蹈来演绎阿佤人民的民族文化。舞蹈源于生活,为了有更好的创作灵感,她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找素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渐渐的,她发现佤族同胞对党有一种难以忘怀的感恩和不可撼动的拥护。于是,她决定要通过歌曲、舞蹈、小品等形式展现出来,正如歌词所唱的:“毛主席怎样说阿佤人民怎样做,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在上级的关心和同事的支持下,她组织创作、编导的《禁毒防艾进万家》、《党在心中》、《佤山巨变》、《阿佤盖房勐挺挺》等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
(圆梦舞台)
艰辛付出,走出佤山
《佤部落》在国家大剧院及全国巡演中,杨娜不仅要负责组织协调、沟通、表演,还被再一次委以重任──担任主持人,她深感责任的重大,把佤族文化融入到主持串词中,充分展现佤山韵味,但作为土生土长的佤族姑娘,普通话还夹杂着些许的佤音,为了能让《佤部落》圆满展现,她白天负责做好沟通协调和排练,晚上主动加练主持词,努力矫正民族口音。经过她与演员们的共同努力,原汁原味的佤族歌舞带来的震撼和感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阵阵掌声,当舞台上下齐唱《阿佤人民唱新歌》,将一次次表演推向高潮。至今,杨娜参与表演和主持中国佤族原生态歌舞《佤部落》在国内外近20座城市巡演32场次。
(主持《佤部落》)
传承重任,以身作则
加入民族文化工作队至今,杨娜先后参与完成《阿佤人民唱新歌》、《布格朗松》等优秀民族歌舞创作、编排、演出等工作,不少作品还先后获得了国家、省级、市级奖项。光鲜的背后是挥不去的泪水和汗水。为加大对民间传统曲艺的收集整理工作,自年至今,杨娜多次背上背包到村寨里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采风,热情的村民、淳厚的歌声,让她一待就是5天,5天里,她吃无定时、住无定所,终于急性胃炎找上了门,道别老百姓那一刻,她已经痛得直不起腰来,一回到县上便睡进了急诊室。这样的日子经常出现在她的工作生活中,但是她深知,民族文化的根需要有人去探寻,民族文化的源需要有人去引流,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有人去付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她责无旁贷。(西盟县供稿)
(采风身影)
联系我们
主办:普洱市“两学一做”协调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