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第2次测验答案解析

合格分数:分

基础代谢率低于正常范围的疾患是A.白血病

B.库欣综合征

C.垂体性肥胖症

D.中暑E.糖尿病

C

基础代谢率明显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减退、艾迪生病、肾病综合征、垂体性肥胖症,以及病理性饥饿时;基础代谢率升高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及伴有呼吸困难的心脏病,及发热时。

2.患者经抗肿瘤治疗后尿检发现大量葡萄糖和氨基酸,推测其肾单位受损部位是A.近端小管

B.肾小球C.集合管

D.髓攀升支粗短E.远端小管

A

葡萄糖和氨基酸%在近球小管重吸收,因此近球小管受损会出现大量葡萄糖和氨基酸尿。

3.一昼夜人体血液中生长素水平最高是在A.觉醒时

B.困倦时C.饥饿时D.寒冷时E.熟睡时

E

人在进入慢波睡眠后GH分泌增加,约60分钟左右达高峰。转入快波睡眠后,GH分泌减少。

用力牵拉肌肉时,肌紧张突然降低的原因是A.肌梭抑制

B.拮抗肌抑制C.骨骼肌疲劳D.协同肌兴奋E.腱器官兴奋

E

肌肉牵拉时,肌梭先兴奋而引起受牵拉肌肉的收缩;如果用力牵拉肌肉,则兴奋腱器官而抑制牵张反射,从而避免肌肉被过度牵拉而受损。

5.人类小脑后叶中间带区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是A.肌张力降低

B.腱反射增强C.静止性震颤D.意向性震颤E.眼震颤

D

人类小脑后叶中间带区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是意向性震颤。

6.ADH释放的有效剌激主要是A.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B.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C.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E.循环血量增加

B

调节抗利尿激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和循环血量。图表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对比记忆:

  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  醛固酮

来源  主要下丘脑室上核分泌,室旁核少量分泌  肾上腺皮质的球状带

作用

部位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作用

机理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

重洗收

作用

结果  水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血压升高  保钠排钾,水、Cl-重吸收增加

刺激释放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最重要因素)血容量减少

恶心、疼痛、应激刺激、AngⅡ和低血糖、尼古丁和吗啡可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乙醇抑制其分泌)  血钠↓、血钾↑→醛固酮的分

泌↑

肾素-血管紧张素的作用→醛固酮的分泌↑

7.某患者多食、多饮、多尿,血糖浓度为20mmol/l,尿糖(+)。其尿量增加主要原因是A.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B.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加C.肾小管分泌增加D.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E.醛固酮分泌增加

B

高血糖引起的多尿是由于肾小管中溶质浓度增加所致,属于渗透性利尿。

8.某疟疾患者突发畏寒、寒战,体温达39℃,这主要是由于A.产热中枢抑制

B.散热中枢兴奋C.皮肤血管收缩D.调定点上调E.体温调节功能障碍

D

根据体温调定点学说,当体温与调定点的水平一致时,机体的产热和散热取得平衡,这是由PO/AH温度敏感神经元的工作特性所决定的。疟疾所致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的作用,使体温调节的调定点上移,PO/AH热敏神经元的温度反应阈值升高,而冷敏神经元的阈值下降。在开始发热时,先出现寒战等产热反应,直到体温升高到39℃以上时才出现散热反应。高温环境也可引起机体体温升高,但不是体温调定点的上移,而是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所致。

9.关于促胃液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产生促胃液素的细胞存在于胃体和胃底黏膜内B.蛋白质消化产物及HCl是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因素C.促胃液素对壁细胞有很强的刺激分泌作用D.促胃液素的最小活性片段是其N端的4个氨基酸E.切除胃窦的病人,促胃液素分泌不受影响

C

如下图:主要消化道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刺激释放的因素

激素  分布部位及细胞  主要生理作用  刺激释放因素

促胃液素  

胃窦、十二指肠;G细胞  促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使胃窦蛋白质分解产物、迷走和括约肌收缩,延缓胃排空,促进  神经经递胃运动和消化道上皮生长  组织胺

促胰液素  

十二指肠、空肠;S细胞  促进胰液和胆汁HC0-分泌,抑制

  盐酸、蛋白质产物、脂

    胃酸分泌和胃肠运动,促胰腺外分  肪酸钠、迷走神经兴奋

    泌组织生长,收缩幽门括约肌,抑  

    制胃排空  胆囊收缩  十二指肠、空肠;I细胞  刺激胰液分泌和胆囊收缩,增强小  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

肠和结肠的运动,抑制胃排空,增  酸钠、盐酸、迷走神经

约肌,促胰腺外分泌组织生长  

抑胃肽  十二指肠、空肠;K细胞  刺激胰岛素分泌,抑制胃酸和胃蛋  脂肪及分解产物、葡萄

白酶分泌,抑制胃排空  糖、氨基酸

促胃动素  胃、小肠、结肠;Mo细  消化期间刺激胃和小肠的运动迷走神经兴奋、盐酸、

胞、肠嗜铬细胞    脂肪

10.急性失血时最先出现的调节反应是A.血管的自身调节

B.交感神经兴奋C.迷走神经兴奋D.血中血管升压素增多E.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B

急性失血首先出现的是短期调节,即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从而使心输出量增加。

11.不属于青霉素G不良反应的是A.荨麻疹

B.赫氏反应

C.听力减退

D.过敏性休克

E.用药局部红肿

C

青霉素的不良反应包括:1)过敏反应最常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药疹、血清病型反应、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等。2)在治疗梅毒和钩端螺旋体时可能出现赫氏反应。表现为全身不适、寒战、发热、咽痛、心跳加快等症状。3)青霉素钾盐大量静脉注射可引起高血钾、肌内注射引起疼痛、红肿、硬结。听力减退不属于青霉素的不良反应。

12.不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抗休克作用机制的是A增强心肌收缩力

B抑制炎性细胞因子释放C中和细菌外毒素

D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E稳定溶酶体膜

C

糖皮质激素抗休克作用的机制是:1)抑制某些炎症因子的产生。2)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的形成。3)扩张痉挛收缩的血管和兴奋心脏、加强心脏收缩力。4)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因此只有选项C,中和细菌外毒素不属于。

13.普萘洛尔与硝酸酯类合用治疗心绞痛的协同作用是A.保护缺血心肌细胞

B.降低心肌耗氧量C.松弛血管平滑肌D.增加心室容积E.加强心肌收缩力

B

硝酸酯制剂除扩张冠脉,增加冠脉循环的血流量外,还通过对周围血管的扩张作用,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心室容量、心脏内压、心排血量,减低心脏前后负荷和心肌的需氧,从而缓解心绞痛。β受体阻断药通过拮抗β受体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减慢、心率减慢及血压降低,可明显减少心肌耗氧量。二者均有降低心肌耗氧量的作用。

14.高血压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不宜使用的药物是A.美托洛尔

B.贝那普利C.硝苯地平D.氢氧噻嗪E.哌唑嗪

A

目前用于高血压的药物主要包括: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中,β受体阻滞剂适用于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尤其在静息时心率较快(>80次/分)的中、青年患者或合并心绞痛时。β受体阻滞剂可导致支气管收缩,心脏传导阻滞、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周围血管病患者禁用。

15.有机磷酸酯类急性中毒表现为A.腺体分泌减少、胃肠平滑肌兴奋B.膀胱逼尿肌松弛、呼吸肌麻痹C.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唾液腺分泌增加

D.神经节兴奋、心血管作用复杂E.脑内乙酰胆碱水平下降、瞳孔扩大

D

有机磷酸酯类可抑制胆碱酯酶,造成体内大量乙酰胆碱堆积,产生M样、N样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1)M样症状(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①眼:严重中毒者大多出现瞳孔缩小,但中毒早期可能并不出现;②腺体:出现流涎和出汗,严重者可见口吐白沫、大汗淋漓;③呼吸系统: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加,引起呼吸困难甚至肺水肿;④胃肠道:胃肠道平滑肌兴奋及有机磷酸酯类对胃肠道粘膜的刺激作用,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⑤泌尿系统:严重病人可由于膀胱逼尿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小便失禁;⑥心血管系统:M样作用主要引起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当病人同时有N样症状时,则血压有时可升高,故此时心血管作用较为复杂。2)N样症状:表现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的N1受体兴奋及骨骼肌运动终板的N2受体兴奋。3)中枢症状:为严重中毒时所表现的症状。

16.对各型癫痫都有一定疗效的药物是A.乙琥胺

B.苯妥英钠C.卡马西平D.丙戊酸钠E.苯巴比妥

D

丙戊酸钠是广谱的抗癫痫药,对各型的癫痫都行一定疗效,对大发作疗效不如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对失神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但因其肝脏毒性不作为首选药物。

17.既能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又有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药物是:A.肝素

B.布洛芬C.阿司匹林D.喷他佐辛E.哌替啶

C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有:①解热镇痛抗风湿;②影响血栓形成:阿司匹林能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酶的活性,抑刺中枢PG合成,使血小板内血栓素(TXA2)的生成减少,从而对抗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

18.将骨骼肌中生成的氮转运至肝的主要氨基酸是A.亮氨酸

B.缬氨酸C.甘氨酸D.脯氨酸E.丙氨酸

E

将骨骼肌中生成的氨转运至肝的主要氨基酸是丙氨酸。

19.镰刀形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血红蛋白β链N端第六个氨基酸残基谷氨酸被下列哪种氨基酸代替A.缬氨酸

B.丙氨酸C.丝氨酸D.酪氨酸

E.色氨酸

A

记忆题。镰状红细胞贫血症,HbAβ链第6位为谷氨酸,而患者HbSβ链第6位换成了缬氨酸。巧记“镰刀(镰刀形贫血)割谷(谷氨酸)子割斜(缬氨酸)了”。

20.磷酸吡哆醛作为辅酶参与的反应是A.磷酸化反应

B.酰基化反应C.转甲基反应D.过氧化反应E.转氨基反应

E

转氨基反应:氨基酸通过转氨基作用脱去氨基,转氨基作用由转氨酶催化完成。其辅酶是维生素B6的磷酸酯,即磷酸吡哆醛。

21.在DNA重组实验中使用DNA连接酶的目的是A.催化质粒与噬菌体的链接

B.获得较小的DNA片段C.扩增特定DNA序列

D.使DNA片段与载体结合E.鉴定重组DNA片段

D

在DNA重组实验中使用DNA连接酶的目的是使DNA片段与克隆载体共价连接。因此答案是D。

22.下列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A.DNA双螺旋是核酸二级结构的重要形式

B.DNA双螺旋由两条以脱氧核糖、磷酸作骨架的双链组成C.DNA双螺旋以右手螺旋的方式围绕同一轴有规律地盘旋D.两股单链从5’至3’端走向在空间排列相同E.两碱基之间的氢键是维持双螺旋横向稳定的主要化学键

D

双螺旋是DNA二级结构形式,它的结构要点如下:

①DNA分子由两条以脱氧核糖-磷酸作骨架的双链组成,以右手螺旋的方式围绕同一公共轴有规律地盘旋。

②两股单链的戊糖-磷酸骨架位于螺旋外侧,戊糖相连的碱基平面垂直于螺旋轴而伸入螺旋之内。每个碱基与对应链上的碱基共处同一平面,并以氢键维持配对关系,A与T配对,C与G配对。③两碱基之间的氢键是维持双螺旋横向稳定的主要化学键。纵向则以碱基平面之间的碱基堆积力维持稳定。④双螺旋两股单链走向相反,从5′向3′端追踪两链,一链自下而上,另—链自上而下。

23.可承载生物遗传信息的分子结构是A.核酸的核苷酸序列

B.氨基酸的侧链基团

C.β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链位置D.脂蛋白的脂类组成

E.胆固醇的侧链碳原子

A

DNA是遗传信息的物质基础,表现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贮存在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中。

24.下列有关糖异生的正确叙述是A.原料为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B.主要发生在肝、肾、肌肉C.糖酵解的逆过程D.不利于乳酸的利用E.需要克服三个能障

E

理解记忆题。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为糖异生途径,与糖酵解的途径相反。糖酵解与糖异生途径的多数反应是共有的,是可逆的,但糖酵解途径中有3个非平衡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途径中需由另外的反应和酶替代。

25.体内细胞色素C直接参与的反应是A.生物氧化

B.脂肪酸合成C.糖酵解D.肽键合成E.叶酸还原

A

细胞色素C作为电子传递体直接参与体内的生物氧化。

26.不直接参与肽链合成过程的物质是A.mRNA

B.tRNAC.rRNAD.snRNAE.核蛋白体

D

肽链的合成即蛋白质的合成,合成蛋白质的原料是氨基酸。氨基酸在mRNA指引下逐一聚合。聚合过程中,氨基酸需由tRNA携带。蛋白质合成的全过程是在由rRNA和蛋白质所组成的核蛋白体大分子上进行的。故选D。

27.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互相聚集形成的固体质块是

A.  血栓

B.  栓塞

C.  淤血

D.  栓子

E.  凝血

A

活体的心脏或血管中,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互相聚集形成的是血栓。

28.属于稳定细胞的是A.覆盖上皮细胞B.心肌细胞C.造血细胞D.中枢神经细胞E.腺器官的细胞

E

稳定细胞:包括各种腺体或腺样器官的实质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能表现出较强的再生能力。如腺体实质细胞(肝、胰、汗腺、内分泌腺)、肾小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29.减压病引起的栓塞为A.气体栓塞B.血栓栓塞C.羊水栓塞D.脂肪栓塞E.异物栓塞

A

栓塞类型:

  栓子来源  栓塞好发部位

肺动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占95%)、盆腔静脉、右心

附壁血栓  肺动脉小分支、或主干

体循环动脉栓塞  左心(占80%)。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

内膜炎瓣膜上的赘生物,二狭时左房附壁血栓、心梗的附壁血栓  下肢、脑肠肾脾栓塞易局部

坏死上肢动脉栓塞不易坏死

空气栓塞  由于静脉损伤破裂,外界空气由缺损处进入血流所致  头胸肺手术、创伤时损伤静

脉分娩或流产时

减压病  深潜水或沉箱作业者迅速浮出水面,导致

氮气潴留于血液  减压病、沉箱病

羊水栓塞  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了肺循环  死亡率>80%

脂肪栓塞  严重脂肪组织挫伤或脂肪肝挤压时,破裂

脂肪细胞的脂滴经小静脉进入了血流  股骨骨折、烧伤

脂肪组织严重挫伤

其他  肿瘤细胞脱落形成的瘤栓可致转移瘤,寄

生虫及其虫卵、异物等也可成为栓子。  ――

30.葡萄球菌感染灶内浸润的主要炎症细胞是A.单核细胞

B.中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D.淋巴细胞

E.嗜酸性粒细胞

B

细菌感染时,化脓性炎多以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31.急性炎症过程中,下列的哪种变化最先发生A.静脉性充血

B.动脉性充血C.细动脉痉挛D.白细胞附壁E.液体渗出

C

炎症时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血流停滞。32.高血压病脑出血破裂的血管多为

A.大脑中动脉B.大脑基底动脉C.豆纹动脉D.内囊动脉E.大脑前动脉

C

脑出血是高血压严重的并发症,脑出血主要发生在基底节和内囊,其次为大脑白质、脑桥和小脑。脑出血之所以多见于基底节区域(尤以豆状核区最多见),是因为供应该区域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支,直接受到大脑中动脉压力较高的血流冲击和牵引,致豆纹动脉易破裂出血。

33.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关于微小病变型肾病的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A.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脂肪变性B.免疫荧光检查阴性

C.电镜下于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D.镜下血尿发生率低,一般不出现肉眼血尿E.对激素治疗敏感

C

微小病变型肾病电镜下可见多数肾小球毛细血管上皮细胞足突融合和裂隙孔闭塞,可有上皮空泡变性,基底膜正常。电镜下,于系膜区可见电子致密物,见于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

34.最常引起血道转移的癌是A.甲状腺乳头状癌

B.肺鳞状细胞癌

C.乳腺浸润性导管癌D.直肠未分化癌

E.子宫绒毛膜癌

E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较早,较少出现远处转移。肺鳞状细胞癌可以发生直接蔓延、淋巴道转移和血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直肠癌晚期才会有血道转移。绒毛膜癌极易经血道转移,以肺最常见,其次为脑、胃肠道、肝、阴道壁等。

35.坏死的细胞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并出现一系列形态学改变,下面哪种是细胞坏死最具特征的形态学标志

A.胞浆内糖原减少B.溶酶体破裂C.核固缩、碎裂及溶解D.胞浆内出现微细结构破坏E.细胞体积变小,染色变浅

C

坏死指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中细胞的死亡,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其主要有三种形式: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36.可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细菌是A.肺炎链球菌

B.脑膜炎奈瑟菌

C.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E.金黄色葡萄球菌

E

可以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

37.属于细胞毒素的外毒素是A.肽聚糖

B.霍乱肠毒素C.肉毒毒素D.破伤风毒素E.表皮剥脱毒素

E

外毒素可以分为三大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肽聚糖不是外毒素,可排除。霍乱肠毒素属于肠毒素,排除;肉毒毒素、破伤风毒素属于神经毒素,排除。表皮剥脱毒素属于细胞毒素,因此选E。

38.最容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

A.寡糖B.蛋白质

C.单糖D.核苷酸

E.脂类

B

最容易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是蛋白质。

39.可释放组胺引起哮喘反应的白细胞是A.单核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C.中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嗜碱性粒细胞

E

嗜碱性粒细胞可以释放组胺、肝素、白三烯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

40.属于中枢免疫器官的是A.淋巴结

B.胸腺C.脾脏D.阑尾E.扁桃体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和禽类特有的法氏囊。

41.可通过ADCC作用介导细胞毒作用的细胞是A.浆细胞

B.CTL

C.B细胞

D.NK细胞E.肥大细胞

D

NK细胞可表达IgGFc受体杀伤靶细胞,能定向杀伤那些与IgG抗体结合的靶细胞,这种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

42.依据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其社会生活环境与行为规范来判断心理是否健康的研究角度属于A.认知学角度

B.经验学角度C.文化学角度D.生理学角度E.行为学角度

C

“文化学”角度指的是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生活。因此,可以从人的心理和行为是否符合其生活环境所提出的要求,是否符合社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等方面来判断。

43.患者在患病后变得以自我为中心、兴趣狭窄、依赖性增强,并过分







































白殿风医院
北京中科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xingweiyan.com/wyjx/25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