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中国病案杂志,作者为褚云生,仅供学术交流,不用于商业目的。
前言
急性肠炎是由细菌及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与急性胃炎同时发病时,又称为急性胃肠炎或急性肠胃炎。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对于肠炎的分类ICD-10第1版按假定原则处理,国际上一些国家将肠炎假定为传染性疾病,编码于A09,而我国却将肠炎假定为非传染性疾病,编码于K52.9。年ICD-10第2版对肠炎的分类取消假定分类原则,根据确凿病因详细分类。笔者在查阅相关书籍后,根据肠炎发病的常见病因对其逐一进行编码,希望为广大编码员带来帮助。
一、发病情况
肠炎极为普遍,全世界每年发病约30~50亿人次,尤以发展中国家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特别是儿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在发展中国家中,感染性腹泻是儿童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病死率约为20‰,仅在亚、非、拉地区,每年就要夺去约万婴幼儿的生命[1]。
二、疾病编码
ICD-10是一个以病因为主的多轴心分类系统,分析急性肠炎的发病病因,使用ICD-10(第2版)第一卷和第三卷[2],对各种肠炎逐一进行编码。
病毒性肠炎:病毒性肠炎中,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而诺瓦克病毒是成人和大龄儿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因。病毒性肠炎的疾病分类:轮状病毒性肠炎A08.0,诺瓦克病毒性肠炎A08.1,病毒性肠炎A08.4。
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的致病菌以痢疾杆菌最常见,其次为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耶尔森氏菌、毛样产芽胞杆菌、梭菌等引起的肠炎。细菌性肠炎的疾病分类:痢疾杆菌性肠炎A03.9,空肠弯曲菌性肠炎A04.5,沙门氏菌性肠炎A02.0,大肠杆菌性肠炎A04.4,耶尔森氏菌性肠炎A04.6,毛样产芽胞杆菌性肠炎A04.8,梭菌性肠炎A04.8。
真菌性肠炎:真菌性肠炎多见于组织胞浆菌、曲霉菌、白色念菌等引起的肠炎。真菌性肠炎的分类:组织胞浆菌性肠炎B39.9,曲霉菌性肠炎B44.9,白色念珠菌性肠炎B37.8。对于真菌感染性肠炎、胃肠炎,给予单编码分类于真菌病B35B49。而对于真菌感染性腹泻,给予双重编码分类于(B35~B49)K93.8*。
寄生虫性肠炎:寄生虫性肠炎常见于鞭毛虫、球虫、弓形虫、蛔虫、钩虫等引起的肠炎。寄生虫性肠炎的分类:鞭毛虫性肠炎A07.9,球虫性肠炎A07.3,弓形虫性肠炎B58.8K93.8*,蛔虫性肠炎B77.0K93.8*,钩虫性肠炎B76.9。
饮食导致的肠炎:饮食导致的肠炎包括食入污染或腐败变质食物、刺激性化学物质、某些重金属中毒以及某些变态反应等引起的肠炎。对于饮食所导致的肠炎分类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食入污染或腐败变质食物,是由于食入带有细菌或毒素性的食物而引起。食入细菌污染后食物而引起的胃肠炎,应归类于A03.~A04.;腐败变质的食物会产生一些毒素,毒素性肠炎有沙门菌毒素性胃肠炎A02.0;大肠杆菌毒素性胃肠炎归类于A04.0~A04.4;其他或未特指的细菌毒素性胃肠炎归类于A05.。
(2)食入刺激性化学物质后,会导致胃肠粘膜的损害而引起的胃肠炎,分类时可根据食入的化学物质的具体化学名称来分类,化学物质名称不详时分类于T65.9。
(3)食入某些重金属或毒性物质污染过的食物后,会产生中毒效应,继发引起胃肠道炎性反应,如氰化物(T65.0)、汞(T56.1)等。在对中毒效应编码后,还应给予中毒性胃肠炎K52.1作为附加编码补充说明发病情况。
(4)变态反应性肠炎是由于食入的某些食物会导致病人体质产生过敏反应,又称过敏性肠炎、变应性肠炎、饮食性胃肠炎,归类于K52.2。
全身感染性肠炎:一些全身性感染疾病会导致胃肠炎并发症,如:伤寒性肠炎A01.0;副伤寒性肠炎A01.4;肝炎病毒感染累及到胃肠道引起肠炎归类于B15.~B19.,另再编A08.3作为附码;败血症累及到胃肠道引起肠炎归类于A41.9,另再编A09.0作为附码。
抗菌素相关性肠炎: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80%,外科手术则高达95%,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3]。长期不合理的使用抗生素后导致正常肠道菌群失调,艰难梭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而引发抗生素相关性肠炎,甚至发展为伪膜性肠炎(psudommbranouscolitis,PMC)。PMC是主要发生在结肠,也可累及小肠的急性黏膜坏死和纤维素渗出性炎症,黏膜表面覆有黄白或黄绿色伪膜[4]。抗生素相关性肠炎、伪膜性肠炎(PMC)归类于A04.7。
其他原因引起的肠炎:结核性肠炎A18.3K93.0*、放射性肠炎K52.0、流感性肠炎J11.8。
三、讨论肠炎、胃肠炎、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疾病,按病因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而按临床表现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ICD-10第1版对肠炎、胃肠炎、腹泻实行假定分类。年编译发行第2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第2版)后,将A09这个类目标题中的“推测为”更改为“其他”。也就是明确了A09的病因为传染性或未特指病因[5],取消假定分类,实行依照病因的详细分类。编码规则的修改,要求编码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有关肠炎的新分类规则。
肠炎编码主要依据于疾病名称中的病因成分,这就要求临床医师在管理肠炎病人时,应对所管病人做微生物实验室检查,争取求证到引起肠炎的具体微生物名称;另在书写诊断时,尽可能按照构成疾病名称的四个要素来书写(即病因+解剖+临床表现+病理),将诊断名称书写完整。诊断名称书写不全时,将会导致疾病分类人员编码困难,甚至错误编码,造成统计信息失真。故应加强医师书写诊断的规范性培训,强化医师书写诊断的责任意识。
编码员在对肠炎、胃肠炎、腹泻等系列诊断进行分类时,应谨慎入微,医师书写诊断名称不全面时,应认真阅读病历,尽可能地从病历中获取明确的实验室病因信息,依照病因信息给予相应编码。无法获取实验室病因信息时,编码员应依照如下三种情况进行分类:(1)临床医师明确定性为传染性分类于A09.0;(2)临床医师明确定性为非传染性分类于K52.9;(3)临床医师对传染性或非传染性不能明确定性的,可以按照下述两种情况处理,已上报传染病卡的,按传染性疾病处理分类于A09.0;未报传染病卡的,则分类于A09.9。
总结,国际疾病分类是一门科学性、技术性、规则性、操作性等很强的学科。编码员在熟练掌握疾病分类知识的同时,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医学知识,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拓宽思维,不断总结,争取对每一疾病都给予正确编码。为科研、医疗、教学中资料的准确检索提供服务,为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和按病种付费工作的实施夯实基础。
本文作者:褚云生
隆重推荐一下被用户评价为"最好用的DRG工具”的DRG入组帮手小程序。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