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急性胃炎患友的家庭中医药调护

《内经》对呕吐的病因论述颇详。如《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火郁之发,……疡痱呕逆。”《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燥淫所胜,……民病喜呕,呕有苦”;“厥阴司天,风淫所胜,……食则呕”;“久病而吐者,胃气虚不纳谷也。”若脾阳不振,不能腐熟水谷,以致寒浊内生,气逆而呕;或热病伤阴,或久呕不愈,以致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不得润降,而成呕吐。如《证治汇补·呕吐》所谓:“阴虚成呕,不独胃家为病,所谓无阴则呕也。”另外,饮食所伤,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饮,停积胃中,当饮邪随胃气上逆之时,也常发生呕吐。正如《症因脉治,呕吐》所说:“痰饮呕吐之因,脾气不足,不能运化水谷,停痰留饮,积于中脘,得热则上炎而呕吐,遇寒则凝塞而呕吐矣。”呕吐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且常相互影响,兼杂致病,如外邪可以伤脾,气滞可致食停,脾虚可以成饮等。呕吐的病机无外乎虚实两大类,实者由外邪、饮食、痰饮、气郁等邪气犯胃,致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发;虚者由气虚、阳虚、阴虚等正气不足,使胃失温养、濡润,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一般来说,初病多实,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可由实转虚;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则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并见的复杂病机。但无论邪气犯胃,或脾胃虚弱,发生呕吐的基本病机都在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济生方,呕吐》云“若脾胃无所伤,则无呕吐之患。”《温病条辨·中焦篇》也谓:“胃阳不伤不吐。”呕吐的病位在胃,与肝脾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临床医学的急性胃炎属“呕吐”范畴,其认为:具备呕吐或胃脘疼痛等一个主症,加上脘腹胀满、恶心、纳差、嗳气、反酸、发热、大便不调等2个次症,结合急性起病,发病前多有外因、诱因等即可确诊。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1、必需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便常规+潜血。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电子胃镜,感染性疾病筛查,血淀粉酶、尿淀粉酶、肝功能、电解质、心肌酶、呕吐物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腹部B超等。

二、情志调护

1、采用移情相制疗法,转移其注意力。

2、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患者心理支持。

3、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疾病防治经验。

三、起居调护

1、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保证睡眠。

2、保持口腔清洁,呕吐后及时用温水漱口。

3、指导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凉,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四、饮食调护

1、呕吐严重者4~6小时应禁食。呕吐停止后应遵循流食—半流食—软食—普食的原则。少食多餐、细嚼慢咽。

2、饮食伤胃证:呕吐酸腐、胃脘疼痛,脘腹胀满,恶心,厌食,嗳气,大便不爽,舌质红或暗红,苔厚腻。宜食消食导滞的食品,如山楂、炒麦芽、陈皮、萝卜等。忌油腻、炙煿的食品,如肥肉、烤肉、炸油条等。

3、风寒袭胃证:突然呕吐,胃脘剧痛,吐出物清稀而无酸腐,头身疼痛,恶寒发热,口淡不渴,大便不调,或伴有肠鸣泄泻,舌质淡红或舌尖红,苔白腻。:宜食温中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茴香、苏叶、葱白等。忌寒凉之品,如鸭肉、螃蟹、香蕉等。

4、暑湿伤胃证:胸脘满闷疼痛,恶心呕吐,头身重痛,发热汗出,口渴或口中粘腻,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宜食清暑化湿的食品,如赤小豆、紫苏叶、荷叶、藿香、白扁豆等。忌食助湿化热的食品,如羊肉、狗肉及煎熏烤炸之品。

5、浊毒犯胃证:呕吐频繁,胃脘灼热疼痛或痞闷,心烦不寐,口干口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或暗红,苔黄厚腻。宜食化浊解毒的食品,如苇根、荸荠、竹茹、绿豆、冬瓜、苦瓜等。忌食火热之品,如桂圆、羊肉、狗肉、驴肉、辣椒、韭菜、油炸食物等。

6、湿浊中阻证:恶心呕吐,脘痞不食,头身困重,胸膈满闷,或心悸头眩,身热不扬,大便粘腻不爽,舌淡红或暗红,苔白腻。宜食利湿化浊的食品,如砂仁、白豆蔻、红豆、荷叶、薏苡仁等。忌油炸食物、羊肉、狗肉、辣椒、酒类等助火之品。

7、脾胃虚弱证:呕吐清水,胃脘隐痛,或脘腹满闷,纳谷不振,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苔薄白。宜食健脾养胃的食品,如白扁豆、莲子肉、芡实、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忌食易损伤脾胃的食品,如咖啡、韭菜、辣椒、酒类等。

五、急症调护

1、鲜姜汁每次10~15ml,频频米汤送服。

2、呕吐不止者予甲氧氯普胺10mg足三里(或内关)穴位封闭或肌注;剧烈吐泻者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重度感染者适当选用抗生素治疗。

六、辨证敷贴:

1、湿浊中阻证

[取穴]中脘、双侧内关。

[药物]清半夏粉,用生姜汁适量调成糊状。

[功能]化湿利浊,和胃止呕。

[用法]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

2、浊毒犯胃证

[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枢、气海。

[药物]大黄、丁香各1份。

[功能]化浊解毒,和胃止呕。

[用法]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

3、饮食停滞证

[取穴]中脘、双侧内关。

[药物]姜汁炒黄连、苏叶、白蔻仁、神曲。

[功能]健脾和胃,消食止呕。

[用法]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

4、风寒袭胃证

[取穴]中脘、双侧内关。

[药物]荜拨、川椒。

[功能]散寒止呕止痛。

[用法]研末,生姜汁调,敷于上述穴位,12小时后去除,每日1次。

七、一般调护

本病多有饮食不节之诱因,发病后尤宜选择易消化、新鲜、无刺激性的食物,勿食过冷、过热、肥腻、甜粘、辛辣的食物。饮食有节,避免吸烟、酗酒、咖啡、浓茶、碳酸饮品等。呕吐严重者可暂缓进食,待病情缓解后,稍予米汤小量试服,再逐渐加服稀粥、蛋羹等品,循序渐进,以机体能够耐受,无特殊不适为度。另有平素体虚易感外邪者,尤宜调寒温、适劳逸。

八、中医辨证非处方中成药推荐

辩证同饮食调护

1、饮食停滞证

治法:消食导滞,降逆止呕。

推荐中成药:胃肠安丸、保和丸等。

2、风寒袭胃证

治法:疏风散邪,温中止呕。

推荐中成药:胃苏颗粒、气滞胃痛颗粒等。

3、暑湿伤胃证

治法:清暑化湿,益胃止呕。

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滴丸、藿香正气软胶囊等。

4、浊毒犯胃证

治法:化浊解毒,和胃止呕。

推荐中成药:胃肠安丸等。

5、湿浊中阻证

治法:化湿泄浊,理气止呕。

推荐中成药:三九胃泰等。

6、脾胃虚弱证

治法:健脾养胃,调中止呕。

推荐中成药:香砂养胃丸等。

九、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呕吐

(1)观察和记录呕吐物颜色、气味、性质、量、次数及伴随症状。呕吐剧烈、量多,或呕吐物中带咖啡样物或鲜血时,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脾俞、胃俞等穴。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膈俞、胃俞、脾俞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足三里或内关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贲门等穴。

(6)遵医嘱药熨(中药封包)。

(7)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2、胃脘疼痛

(1)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出现疼痛加剧,冷汗、面色苍白时应立即报告医师,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2)急性发作时宜卧床休息,给予精神安慰;伴有呕血或便血时立即报告医师,指导患者暂禁饮食,避免活动及精神紧张。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梁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中脘、胃俞、脾俞、足三里、内关、梁丘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脾、胃、交感、神门、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等穴。

(7)遵医嘱药熨。

(8)遵医嘱拔火罐,取足三里、脾俞、胃俞等穴。

(9)遵医嘱红外线照射,取中脘、天枢、足三里等穴。或遵医嘱予荷叶药熨(中药封包)胃脘部配以红外线照射。

3、脘腹胀满

(1)观察胀满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

(2)鼓励患者饭后半小时适当运动,如慢走,以不超过20分钟为宜。保持大便通畅。

(3)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脾俞、胃俞、天枢、中脘等穴。

(4)遵医嘱穴位注射,取双侧足三里、合谷穴。

(5)遵医嘱艾灸,取中脘、天枢等穴。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勿空腹服药,服药前宜先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如稀粥等,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刺激;呕吐严重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频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之品,以免影响药效。

2、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3、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4、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艾灸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

(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内温度的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内,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方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拔火罐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方法。

2、护理评估

(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穴位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

3、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4、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5、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6、操作完毕后,记录按摩穴位、手法、按摩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贴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贴敷。

2、护理评估

(1)贴敷部位的皮肤情况。

(2)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充分暴露贴敷部位,同时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膏药的摊制厚薄要均匀,一般以0.2~0.3cm为宜,并保持一定的湿度。

5、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

6、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避免烟酒、海味、辛辣及牛羊肉等食物。

7、操作完毕后,记录贴敷的穴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穴位注射注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穴位注射。

2、遵医嘱正确用药,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3、护理评估

(1)当前主要症状、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的局部皮肤情况。

4、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感染。

5、注射时避开血管丰富部位,避免药物注入血管内。患者有触电感时,针尖应往外退出少许后再进行注射。

6、注意观察用药后反应,如有不适,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穴位注射的部位、药物、剂量及患者感受。

药熨法

注意事项

1、(中药封包):遵医嘱红外线治疗仪(TDP)照射中药封包,提醒患者勿擅自调节温度。若患者自觉温度过高或不能耐受,将封包稍放松或在封包与患处之间垫布,操作完毕后,嘱患者暂不吹风,记录中药封包的温度、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其他详见附录2)。

2、遵医嘱实施药熨法。

3、按医嘱准备药熨所用药物,并将其装入布袋中,制作成温度为60~70℃的中药热奄包。

4、护理评估

(1)药熨部位的皮肤情况。

(2)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3)对热的耐受程度。

(4)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腹部禁用。

5、药熨前嘱患者排空小便。

6、选择合理体位。

7、药熨中保持药袋的温度,冷却后应及时更换或加热。温度以患者耐受为宜,一般不宜超过70℃,年老、婴幼儿及感觉障碍者药袋温度不宜超过50℃,以免发生烫伤。

8、观察患者反应及皮肤情况,若患者感到疼痛或出现红疹、瘙痒、水泡时,立即停止操作,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药熨的温度、部位、实施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腹部按摩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腹部按摩。

2、护理评估

(1)按摩部位皮肤情况。

(2)急腹症和腹部肿瘤患者禁用。

(3)区分证候:实证顺时针方向按摩;虚证逆时针方向按摩。

3、夜间入睡前和起床前进行,排空小便,洗清双手。

4、选择合理体位:取仰卧位,双膝屈曲。

5、双手叠放在腹部,手心对着肚脐,绕脐揉腹,时间为5~10分钟。

6、操作时用力均匀,速度适中,注意为患者保护隐私。

7、操作完毕后,记录腹部按摩的手法、时间及患者感受等。

红外线照射

注意事项

开启红外线后3~5分钟,询问患者的温热感是否适宜。照射过程中询问局部有无灼痛感,及时调整距离,防止灼伤,治疗结束时,将照射部位的汗液擦干,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于室内休息15分钟后方可外出。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林文强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最好医院
庆国庆中科白癜风让您告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xingweiyan.com/wyet/1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