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就要来了
亲友相聚时少不了的就是“吃喝”
然而有那么一群人,面对各种美食,
却因“胃不好”,不能大快朵颐!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我胃不好”,周围的人,问问十有八九都有些胃肠道的毛病,去医院做胃镜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报告结果常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主要表现
1.上腹疼痛和饱胀;
2.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不适;
3.常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
4.出血(尤其是合并糜烂,可以是反复小量出血,亦可为大出血)。
据统计,中国肠胃病患者有1.2亿,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为30%。慢性胃炎怎么调治?为此我们咨询了在脾胃病方面临床经验丰富的杨永寿医师:
许多人在发生胃痛等症状时往往选择“忍忍就过去了”的态度,杨永寿医师提醒我们:“胃痛千万不能忍,要及时用药治疗,以防病变,发展成胃癌;平时需要注意饮食和充足的休息。”
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杨永寿医师做了以下总结:
胃炎中医名为胃痞,胃脘痛,反酸,嘈杂。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
从病因病机来看,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皆在于胃脘以下,始则与脾胃有关,继而损及肝、肾。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
慢性胃炎病因
1.饮食所伤由于过饮过饱,恣食生冷,酒食不节,损伤胃阳,影响脾胃的受纳升降,遂致气机紊乱,脾胃不和。
2.情志失和如多思则气结,暴怒则气上,悲忧则气郁,惊恐则气乱。气机逆乱,升降不利则见胃脘痞满不舒。
3.痰湿中阻多因脾胃失健,不能运化水湿,酿生痰浊,壅塞中焦,使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为腹痛。
4.脾胃虚弱平素脾胃不健,或年老体弱、中气久虚,或病中过用寒凉克伐之剂,重耗脾胃之气,或病后胃气未复,皆能导致胃纳呆纯,脾胃失健,胃脘痞满。
5.误治失治伤寒表邪,误治失治,由表及里,影响脾胃;或五脏疾病,失于调治;或滥服药物,以致脾胃乃伤,升降失司。
在长期的临床中,慢性胃炎主要有以下几个证型:
1肝胃不和
胃脘胀痛或痛串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胆汁返流。舌象脉象: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厚;脉弦。
治则:舒肝理气,和胃解郁。
2脾胃虚弱(虚寒)
胃脘隐痛,胃痛喜按喜暖,食后胀闷痞满,纳呆少食,便溏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胃粘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液稀薄而多,胃酸偏低。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有齿痕,脉沉细。
治则:温中健脾
3肝郁胃热
嘈杂、泛酸,胃脘灼痛,恶心泛呕,口臭口渴,口苦心烦,胃脘灼热胀痛,口苦,尿黄,脘腹痞闷,渴不欲饮。胃粘膜急性、活动性炎症、充血糜烂明显。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则:清泄郁热、和胃抑酸止痛。
4湿浊中阻
胃脘痞满,窒塞不适,呕恶少食,倦怠懒言,舌淡苔腻,脉缓。多由饮食不洁,或恣食生冷,肥甘,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气机不利,湿浊內停。
治则:健脾化湿,和胃宽中。
5胃阴不足
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胃粘膜片状红白相间,粘膜变薄。胃粘膜干燥,粘液少。胃酸偏低。舌象脉象: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脉细或弦细。
治则:养阴益胃
6胃络瘀血
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胃疼日久不愈,大便潜血阳性或黑血便。次要症候:胃粘膜充血肿胀,伴瘀斑或出血点。舌象脉象: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则:活血化瘀止痛
慢性胃炎的预防及保健
01
注意饮食调摄
饮食要因病、因人、因地、因时调整,要注意酸、辣、辛燥、烟、酒等饮食之偏嗜。忌暴饮暴食,饥饱无常。胃痛发作时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忌食粗糙多纤维食物、尽量避免进食浓茶、咖啡和辛辣食物及易产气食物(芋头、南瓜、红薯、土豆等),进食宜细嚼慢咽。
中医所讲的保健养生对慢性病的防治有所帮助,保持精神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忧思恼怒。此外,健身操、太极拳和适当的户外运动,都对调整胃肠功能有所帮助,宜坚持锻炼。
02
慎用对胃有刺激的药物
水杨酸类(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强的松、地塞米松)要慎用。
03
坚持治疗
生活中应注意口鼻腔及咽部慢性炎症的治疗及全身疾病的防治,注意使用药物的副作用以减轻胃粘膜的损伤;同时对重症患者及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以防恶变。
福利
新春佳节当然要吃得开心!即日起,杨永寿医师送出10个义诊号,助您拥有健康好胃!
报名方式:
拨打-或点击底部左下角“阅读原文”报名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