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过敏反应四

教你如何鉴别输液反应与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allergens)。过敏原种类繁多,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或皮肤接触或食入消化道,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过敏原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IgE)接触。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为敏感细胞。其中的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的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粘膜中,细胞质中富含分泌颗粒。当敏感的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过敏原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histamine)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喷嚏等。及时给予抗组织胺药,可使症状缓解。另一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肥大细胞分泌的不是组织胺,而是慢反应肽(slowreachingsubstance,SRS),其作用是使平滑肌持续收缩,抗组织胺药无效,但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可得缓解。临床上,对于频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作过敏试验,阳性者应放弃使用。对已知过敏原的过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需作脱敏治疗。

  输液反应临床上常见类型:

  1、发热反应

  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2、急性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3、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4、空气栓塞

  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但是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从机制上是有别的,而且大多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输液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就可以减少发生,对于过敏反应一定要掌握好试敏的阳性判断标准,对于不能定准的要视为过敏,另外要详细问清过敏史和家族史,这样也会减少过敏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再就是平时做好这方面的培训,知道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是输液反应,知道如何解释和处理反应的发生,这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口,真正鉴别比较困难。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所幸两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

  5、过敏反应

  首先,应明确的是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的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

  其次,从时间窗内的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再次,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发生体温骤升的情况机率很低。

  最后,在不考虑个体差异的情况下,临床医生都有这样一个概念:有些药物比较容易过敏,有些药物则很少发生过敏。举个例子:同一个病人,第一次因感冒输液青霉素,出现皮疹,那么首先考虑过敏反应。第二次,因急性胃炎输液西咪替丁,过程中发生寒颤高热,那么首先考虑输液反应。所以顺着药物这个滕去摸瓜,也是比较有指导作用的。

  治疗方面:两者都需要抗过敏和激素使用。但过敏反就注重于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而输液反应则注重于退热处理,各有特点。

  在实际治疗中有4个问题要注意:

  (1)处理中要注意控制周围人群的情绪:   在发生两者反应时,家属和病人都比较惊慌,情绪激动,其甚至会火拼。此时你应立即处理,在一边治疗的同时要安慰病人和家属,如果生命体征平稳,则可大胆的安慰。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必须保持静脉通道:   病人和家属都有这样一个毛病:发生反应,他们会很惊恐的要求护士终止输液,拔除静脉针。如果定力不足的护士遇上,会做出相应的反应。正确的方法是:必须保持静脉通路,以备用。立即更换上生理盐水,更换输液皮条。继续输液。这样做下一步的治疗比较顺利。   (3)“正确”回答病人和家属的问题:   发生了输液反应,处理完了,肯定会有家属或者是病人问你这样的问题:这是咋回事,是不是药用错了用反了?怎么回答,比较头痛吧。教你一招:你这样回答:不会是用错药,这样的反应是个别现象,跟病人的休质和原发病有关系。如果病人原有发热,你可以说恰好是处于体温上升期,如果病人擅自加快输液速度,那更要理直气壮的教训:输液太快了,病人一下子受不了,很危险的,下次不能这样了。反正处理成功了,随你自圆其说。如果死人了,那也没法。总之:你不要实话实说,不然麻烦。   (4)做好早期准备工作:如果发生了过敏性休克,小儿肾上腺素1:怎么配,剂量是多少,你会立即准备吗?这些都是实际问题,就早作准备。   请注意:遇上紧急问题,首先要冷静,然后立即查体,紧抓四大生命体征。其次治疗。再次:安慰病人。

怎么鉴别:输液反应or过敏反应?

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且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低血压休克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其鉴别要点下表。

1输液反应的范围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1、药物过敏反应

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药物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热原反应 

是指由致热原引起的反应。

3、菌污染反应 

是指由于液体或输液器具被细菌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

2热原反应

1、引起热原反应的原因:

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致热原的存在而引起的反应,主要致热原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具有耐热性、不挥发性、水溶性、滤过性和吸附性的特点,可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坏。

2、临床表现:

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分钟左右,也有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持续约0.5~1小时。

3、液体中出现致热原的原因:

①药物原料本身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

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

4、热原反应的处置:

一旦出现热原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撤除输液针或导管,要立即更换输液器,予地塞米松5~10mg(小儿0.25~0.3mg·kg-1)静滴注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2]。山莨菪碱(-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30mg(小儿每次0.3mg·kg-1)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

5、对输液器具及所输注液体的处理:

应将输液器具及所输注的液体尽快送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测及细菌学培养。

3药物过敏反应

1、主要临床表现

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的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相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个体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3]。Ⅰ型变态反应典型的表现是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危险的过敏反应,发作迅速,50%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以内,抢救不及时可有生命危险。

患者可同时出现呼吸道梗阻,表现如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循环衰竭表现如四肢冰冷、血压不升;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如头痛、烦躁、甚至意识障碍等。Ⅱ型变态反应常见表现为溶血反应。Ⅲ型变态反应多表现为血清病样反应,出现淋巴结肿大、关节水肿、支气管痉挛等。Ⅳ型变态反应一般表现为炎性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脑炎、异体组织排异及皮疹等。

2、治疗

轻症病例应用抗组织胺药物或激素治疗后能迅速好转。对于严重过敏尤其是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抢救,抢救措施为:

①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②立即给予1:0肾上腺素0.5ml肌内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0倍缓慢静脉注射,若未缓解,可于15~30分钟后重复给药,至病情缓解。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如予氢化可的松~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必要时,1~3小时后重复注射。

④扩容、给予血管活性药:间羟胺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必要时可与多巴胺合用。

⑤抗组织胺药物:非那根25~50mg肌内注射。

⑥10%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

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作。

一句话总结临床上遇到的输液过敏反应

常见过敏反应如下:药物过敏的主要表现及反应1:复方丹参注射液头晕恶心呕吐皮疹换药处理2:头孢类皮疹5%葡萄糖酸钙20ml地塞米松5mg扑尔敏2粒口服5%gsmlvc2.03:磷霉素钠心慌脸色苍白头晕说不话地塞米松5mg静注5%gsml-mg4:参麦注射液输液反应高烧40口吐白沫昏迷不醒复方氨基比林4ml肌注5%gsml地塞米松10mg5:克林霉素反应腹痛地塞米松5mg静注5%gsml-mg不痛即停挂口服奥美拉唑2粒胃炎干糖浆2包6: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挂上5秒即休克肾上腺素1支肌注后来考虑该病人应该是晕针7;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挂了大约ml左右恶心呕吐胸闷赶紧换药换管5%gsml地塞米松5mg8:雷尼替丁口服过敏停药对症9:西咪替丁注射液恶心呕吐头晕心慌停药即口10:奥美拉唑口服服下10分钟胸闷大汗淋漓恶心头晕也想不出是好办法只有医院第2天看见了还好没有事情说过了大概有1个小时就没有事情了11:不知道是输液反应还是药物问题一天里出了2个输液反应的挂的都是阿米卡星3支和利巴韦林8支一个瓶里发冷发抖赶紧换药换水肌注盐酸异丙嗪25mg5%gsml地塞米松10mg口服尼美舒利1包过了大约有半小时缓解12: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挂了大约有5秒钟病人说心慌恶心难受赶紧换药换空糖水水大约有个3分钟正常13:vc注射液挂了大约2分钟病人说恶心难受呕吐换药换空糖水稍后没有事情14:地塞米松注射液挂水挂入大约有ml左右脸红心慌意识模糊(后来清醒后诉说我们的一举一动他都知道就是说不出话睁不开眼睛)赶紧换空糖水扎针虎口扎醒以后继续挂空糖水至正常15:双黄连那些就不用讲了经常的事情所以就基本不用了皮疹喉头水肿处理就是葡萄糖酸钙地塞米松扑尔敏16:鱼腥草注射液现在已经不用了遇见过过敏性休克的肾上腺素1支葡萄糖酸钙20mg地塞米松5mg17:消炎痛呼吸困难停药多喝水18:替硝唑注射液挂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心慌恶心胃痛换药就好了19: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挂上药就恶心呕吐心慌难受赶紧换药换管一会就好转20:利福霉素钠挂了约3分钟出现流鼻血发现2例里面未加其他药21:阿奇霉素挂了大约有10分钟咳嗽起来越来越咳诉呼吸困难喉咙痛赶紧换药换水地塞米松5mg静注过了大约1个小时咳嗽缓解22:扑感敏起皮疹23:黄连素恶心呕吐头晕24:一个糖水反应挂了后头晕(没有糖尿病)25:阿昔洛韦粉针输入第2天后下肢不能着地26:利巴韦林注射液脸色惨白全身无力过后诉腹痛接着马上就休克赶紧打了1只肾上腺素1只扑尔敏加地塞米松一支过后1分钟清醒过来观察30分钟正常后回家27:黄连素片口服后20分钟心慌恶心头昏不知道怎么解救只能嘱咐多喝水。

输液反应还是过敏反应?

1输液反应的范围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1、药物过敏反应   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药物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2、热原反应    是指由致热原引起的反应。3、菌污染反应    是指由于液体或输液器具被细菌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   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且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低血压休克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其鉴别要点上表。2热原反应和过敏反应1、热原反应①引起热原反应的原因: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致热原的存在而引起的反应,主要致热原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具有耐热性、不挥发性、水溶性、滤过性和吸附性的特点,可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坏。②临床表现: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分钟左右,也有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持续约0.5~1小时。③液体中出现致热原的原因:①药物原料本身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④热原反应的处置:一旦出现热原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撤除输液针或导管,要立即更换输液器,予地塞米松5~10mg(小儿0.25~0.3mg·kg-1)静滴注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2]。山莨菪碱(-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30mg(小儿每次0.3mg·kg-1)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⑤对输液器具及所输注液体的处理:应将输液器具及所输注的液体尽快送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测及细菌学培养。2药物过敏反应1、主要临床表现   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的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相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个体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3]。Ⅰ型变态反应典型的表现是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危险的过敏反应,发作迅速,50%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以内,抢救不及时可有生命危险,患者可同时出现呼吸道梗阻,表现如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循环衰竭表现如四肢冰冷、血压不升;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如头痛、烦躁、甚至意识障碍等。Ⅱ型变态反应常见表现为溶血反应。Ⅲ型变态反应多表现为血清病样反应,出现淋巴结肿大、关节水肿、支气管痉挛等。Ⅳ型变态反应一般表现为炎性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脑炎、异体组织排异及皮疹等。2、治疗轻症病例应用抗组织胺药物或激素治疗后能迅速好转。对于严重过敏尤其是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抢救,抢救措施为:①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②立即给予1:0肾上腺素0.5ml肌内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0倍缓慢静脉注射,若未缓解,可于15~30分钟后重复给药,至病情缓解。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如予氢化可的松~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必要时,1~3小时后重复注射。④扩容、给予血管活性药:间羟胺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必要时可与多巴胺合用。⑤抗组织胺药物:非那根25~50mg肌内注射。⑥10%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作人工呼吸。版权申明:本文部分整理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有侵权请留言给我们妥善处理!

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两者都来势凶猛,这就要求我们要快速诊断及时准确处理,下面就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及治疗做一简单论述。

  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allergens)。过敏原种类繁多,植物(花粉、枯草等)、动物(恙螨、蜂毒等)、药物(青霉素、磺胺等)、食物(菌类、草莓、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或皮肤接触或食入消化道,就有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发生必须有过敏原与相对应的抗体(主要是IgE)接触。

  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之变为敏感细胞。其中的肥大细胞广泛而大量的存在于皮下、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的粘膜中,细胞质中富含分泌颗粒。当敏感的肥大细胞(和/或嗜碱性粒细胞)遇到过敏原时,便开始大量分泌组织胺(histamine)等具有舒张血管的活性物质,使血管舒张、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形成局部红肿、灼热、流涕、流泪、喷嚏等。

  及时给予抗组织胺药,可使症状缓解。另一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哮喘),肥大细胞分泌的不是组织胺,而是慢反应肽(slowreachingubstance,SRS),其作用是使平滑肌持续收缩,抗组织胺药无效,但立即注射肾上腺素可得缓解。

  临床上,对于频繁引起过敏的药物应作过敏试验,阳性者应放弃使用。对已知过敏原的过敏患者,应尽可能避免再次接触过敏原。对已知过敏而又不得不使用的药物(如外伤患者对破伤风抗毒素过敏)需作脱敏治疗。

  输液反应临床上常见类型:

  1、发热反应

  常因输入了致热物质(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其他蛋白质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引起,其机制是输液过程中某种因素直接或反射性的引起全身毛细血管痉挛,导致微循环障碍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2、急性肺水肿

  由于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其机制是由于肺静脉压快速升高,肺毛细血管压随之升高,使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和肺泡内形成急性肺水肿。

  3、血栓性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过长,所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或是在输液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而引起局部静脉感染所致。

  4、空气栓塞

  输液导管内的空气未排尽或加压输液时无人看守,输液时导管气体未排尽而使气体进入血液循环,如果气体量小,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达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小。但是如果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阻塞肺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引起严重缺氧可造成立即死亡。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二者从机制上是有别的,而且大多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输液反应,如果我们能够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就可以减少发生,对于过敏反应一定要掌握好试敏的阳性判断标准,对于不能定准的要视为过敏,另外要详细询问过敏史和家族史,这样也会减少过敏的发生,同时也可以减少纠纷的发生。

  再就是平时做好这方面的培训,让医生和护士知道什么是过敏反应,什么是输液反应,知道如何解释和处理反应的发生,这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过敏反应与输液反应的鉴别,一般情况下凭经验作出诊断不难。但有些比较模棱两口,真正鉴别比较困难。两者本身也有重合,输液反应中的一个类型就是过敏反应。所幸两者治疗有许多共同点。所以这个话题颇为复杂,但临床也有规律可循。

  过敏反应首先应明确的是与药物的种类和病人的体质差异有明确的相关性,而输液反应与输液的环境、护理操作关联较大。其次,从时间窗内的发生率来分析:过敏反应是散发的,而输液反应在某段时间内是集中发生的,如果不能去除诱发因素,则会持续发生。

  再次,从症状上分析:过敏反应多见于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诱发哮喘、过敏性休克等。而输液反应绝大部分表现为寒颤,体温骤升,一般出现于输液后30分钟至1小时内,有些可在15分钟内发生。寒颤往往是患者再次寻求医生的首发原因。过敏反应引起的药物热,发生比较缓慢,不停药则顽固。发生体温骤升的情况机率很低。

  治疗方面:两者都需要抗过敏和激素使用。但过敏反注重于抗过敏治疗,必要时使用肾上腺素。而输液反应则注重于退热处理。

输液反应VS过敏反应,怎么鉴别和治疗?

导语

这两种临床常见的反应,医护一定要掌握!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且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低血压休克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其鉴别要点见下表。

一、输液反应的范围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1、药物过敏反应

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药物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热原反应 

是指由致热原引起的反应。

3、菌污染反应 

是指由于液体或输液器具被细菌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

二、热原反应

1、引起热原反应的原因

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是致热原的存在而引起的反应,主要致热原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具有耐热性、不挥发性、水溶性、滤过性和吸附性的特点,可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坏。

2、临床表现

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分钟左右,也有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持续约0.5~1小时。

3、液体中出现致热原的原因

①药物原料本身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

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

4、热原反应的处置

一旦出现热原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撤除输液针或导管,要立即更换输液器,予地塞米松5mg~10mg(小儿0.25mg~0.3mg·kg-1)静滴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mg~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

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

山莨菪碱(-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mg~30mg(小儿每次0.3mg·kg-1)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

5、对输液器具及所输注液体的处理

应将输液器具及所输注的液体尽快送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测及细菌学培养。

三、药物过敏反应

1、主要临床表现

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的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相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个体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

Ⅰ型变态反应典型的表现是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危险的过敏反应,发作迅速,50%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以内,抢救不及时可有生命危险。

患者可同时出现呼吸道梗阻,表现如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循环衰竭表现如四肢冰冷、血压不升;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如头痛、烦躁、甚至意识障碍等。

Ⅱ型变态反应常见表现为溶血反应。

Ⅲ型变态反应多表现为血清病样反应,出现淋巴结肿大、关节水肿、支气管痉挛等。

Ⅳ型变态反应一般表现为炎性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脑炎、异体组织排异及皮疹等。

2、治疗

轻症病例应用抗组胺药物或激素治疗后能迅速好转。对于严重过敏尤其是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抢救,抢救措施为:

①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②立即给予1:0肾上腺素0.5ml肌内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0倍缓慢静脉注射,若未缓解,可于15~30分钟后重复给药,至病情缓解。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如予氢化可的松mg~mg或地塞米松5mg~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必要时,1~3小时后重复注射。

④扩容、给予血管活性药:间羟胺50mg~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必要时可与多巴胺合用。

⑤抗组胺药物:非那根25mg~50mg肌内注射。

⑥10%葡萄糖酸钙10ml~20ml缓慢静脉注射。

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作。

输液反应VS过敏反应,一文教你弄懂!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且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低血压休克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其鉴别要点下表。

输液反应的范围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1、药物过敏反应

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药物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热原反应 

是指由致热原引起的反应。

3、菌污染反应 

是指由于液体或输液器具被细菌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

热原反应

1、引起热原反应的原因:

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致热原的存在而引起的反应,主要致热原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具有耐热性、不挥发性、水溶性、滤过性和吸附性的特点,可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坏。

2、临床表现:

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

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分钟左右,也有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持续约0.5~1小时。

3、液体中出现致热原的原因:

①药物原料本身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

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

4、热原反应的处置:

一旦出现热原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撤除输液针或导管,要立即更换输液器,予地塞米松5~10mg(小儿0.25~0.3mg·kg-1)静滴注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

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

山莨菪碱(-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30mg(小儿每次0.3mg·kg-1)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

5、对输液器具及所输注液体的处理:

应将输液器具及所输注的液体尽快送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测及细菌学培养。

药物过敏反应

1、主要临床表现

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的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相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个体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

Ⅰ型变态反应典型的表现是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危险的过敏反应,发作迅速,50%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以内,抢救不及时可有生命危险。

患者可同时出现呼吸道梗阻,表现如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循环衰竭表现如四肢冰冷、血压不升;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如头痛、烦躁、甚至意识障碍等。

Ⅱ型变态反应常见表现为溶血反应。

Ⅲ型变态反应多表现为血清病样反应,出现淋巴结肿大、关节水肿、支气管痉挛等。

Ⅳ型变态反应一般表现为炎性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脑炎、异体组织排异及皮疹等。

2、治疗

轻症病例应用抗组织胺药物或激素治疗后能迅速好转。对于严重过敏尤其是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抢救,抢救措施为:

①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②立即给予1:0肾上腺素0.5ml肌内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0倍缓慢静脉注射,若未缓解,可于15~30分钟后重复给药,至病情缓解。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如予氢化可的松~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必要时,1~3小时后重复注射。

④扩容、给予血管活性药:间羟胺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必要时可与多巴胺合用。

⑤抗组织胺药物:非那根25~50mg肌内注射。

⑥10%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

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作。

怎么鉴别:输液反应or过敏反应?

临床常见的输液反应以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且二者有相似的临床症状,都可以出现寒战、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心悸、胸闷、低血压休克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热原反应和药物过敏反应,其鉴别要点下表。

1、输液反应的范围

  输液反应实际应该包括药物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菌污染反应。

1、药物过敏反应

也称药物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再次接触某一药物相同抗原或半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2、热原反应 

是指由致热原引起的反应。

3、菌污染反应 

是指由于液体或输液器具被细菌污染引起的不良反应。

2、热原反应

1、引起热原反应的原因:

热原反应是指输液过程中由于致热原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的发热反应,致热原的存在而引起的反应,主要致热原是细菌代谢物(内毒素),具有耐热性、不挥发性、水溶性、滤过性和吸附性的特点,可被强酸、强碱、强氧化剂、超声波等破坏。

2、临床表现:

热原反应的主要表现为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者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一般发生在输液后20分钟左右,也有发生在2~4小时内,一般持续约0.5~1小时。

3、液体中出现致热原的原因:

①药物原料本身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

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

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

4、热原反应的处置:

一旦出现热原反应立即停止输液,但不能撤除输液针或导管,要立即更换输液器,予地塞米松5~10mg(小儿0.25~0.3mg·kg-1)静滴注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扑尔敏肌注。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2]。山莨菪碱(-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30mg(小儿每次0.3mg·kg-1)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

5、对输液器具及所输注液体的处理:

应将输液器具及所输注的液体尽快送检验科进行热原检测及细菌学培养。

3、药物过敏反应

1、主要临床表现

药物引起的过敏反应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的药物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相同的药物作用于不同的个体也可以产生不同的表现[3]。Ⅰ型变态反应典型的表现是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其中过敏性休克是最危险的过敏反应,发作迅速,50%发生于给药后5分钟以内,抢救不及时可有生命危险。

患者可同时出现呼吸道梗阻,表现如喉头水肿和支气管痉挛;循环衰竭表现如四肢冰冷、血压不升;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表现如头痛、烦躁、甚至意识障碍等。Ⅱ型变态反应常见表现为溶血反应。Ⅲ型变态反应多表现为血清病样反应,出现淋巴结肿大、关节水肿、支气管痉挛等。Ⅳ型变态反应一般表现为炎性反应,如接触性皮炎、变应性脑炎、异体组织排异及皮疹等。

2、治疗

轻症病例应用抗组织胺药物或激素治疗后能迅速好转。对于严重过敏尤其是过敏性休克者应立即抢救,抢救措施为:

①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

②立即给予1:0肾上腺素0.5ml肌内注射或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0倍缓慢静脉注射,若未缓解,可于15~30分钟后重复给药,至病情缓解。

③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如予氢化可的松~mg或地塞米松5~1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40ml静脉注射,必要时,1~3小时后重复注射。

④扩容、给予血管活性药:间羟胺5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滴,必要时可与多巴胺合用。

⑤抗组织胺药物:非那根25~50mg肌内注射。

⑥10%葡萄糖酸钙10~20ml缓慢静脉注射。

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需行气管插管作。

急救员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有哪些
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xingweiyan.com/wyzl/2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