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大隗篇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m.39.net/pf/a_5779537.html

《老梁往昔记实》之三十三“谁不说俺家乡好--大隗篇”

大隗镇位于新密市东南洧水河畔,大隗镇经济发达,交通便利。郑密公路穿境而过,密杞铁路横贯东西。距郑州市45公里,嵩山少林寺60公里,郑州国际机场30公里。大隗镇总面积58.8平方公里。大隗镇辖25个行政村,个村民组户,口人,其中回族人,分散居住在振北回民村、双楼村两个行政村。双洎河(洧水河畔)自西向东穿过镇南边,东临新郑国际机场,西望登封嵩山,南毗禹州市,北邻郑州市,该镇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大隗镇地处丘岭地区,南北丘岭横恒,中部地势平坦,呈西高东低走势,风景秀丽,物阜民丰。是河南省及全国的造纸工业基地,素有“中国造纸名镇”之称,先后获得“郑州市小康镇”、“全国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试点镇”、“河南省综合改革发展试点镇”、“河南省重点镇”等荣誉称号。

大隗镇区一角

大隗洧都花园

大观园社区

美好家园

大隗镇历史悠久,传说大隗以大隗真人在隗镇修行,在大隗隐居而得名。时为古密国都城,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年)始设为密县,县城设在大隗镇。到东周时为郑国的新密邑,西汉初置县,是密县县治所在地。

密国故城遗址古城墙

大隗镇原镇区,即原县治所在地在大隗寨上,是一个船形丘体,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有古密城墙遗址,城墙遗址现长约60米、高约4米,俗称擂鼓台。当时,大隗镇规模宏大,建筑宏伟,东与河屯村交界处的冈陵上,有汉代密县县令卓茂遗爱祠遗址,从河屯进城,有城墙头道门,二道门,东西大街长三里有余;头道门与二道门之间过去松柏林荫,大雪过后,雪伏其上,素有“百步棚雪”之盛景。

大隗老街

大隗镇的来历另有一说:黄帝时期,密境西北部丘陵起伏,森林密布,匪人易于出没,为了屏障国都安全,黄帝派长子戍兵西北,临河而屯,择地筑城镇守,戍地为隗镇,取意是隗者丘陵连绵不断,镇者防守。黄帝孙颛顼氏卫戍河朔,受金天氏禅位,改都于濮阳,子孙定居于濮,隗姓遂繁,为纪念故地,尊密县隗镇为大隗,濮阳境内隗镇为小隗。

西汉初年,大隗设乐华邵庆府,现大隗镇变电站处过去叫邵家寨,有邵姓居住。西汉末,卓茂任密县县令,精心治理,使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蝗不入密境。卓茂卸任时,百姓跪拜道旁,日不出境。他为什么能精心治密、洁身自好呢?就是他娶了隗氏女为妻。隗氏女掌事有方,辅佐卓茂治密成效显著,修卓君庙以祭祀卓茂,以地名大隗镇纪念隗氏女。

大隗镇古为密国国都和县治所在地,其建筑与其他县城有别,一般县城为四门四关,而大隗古县城为九门九关。过去街道狭窄,只容车马、轿乘通过,中街有“三步三座台”之说,又有“三山一眼井”和“一步三眼井”的遗迹,意思是说街道窄处三步就是房门口的门台和三座房山处有一眼吃水井。

密县县治设在大隗镇以后,历经汉、三国、晋、南北朝到隋大业十二年(公元年)止,共年。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为密县县治所在地。据清顺治十六年版《密县志》记载:隋大业十二年,因遭受水灾,县治才西迁到古法桥堡城(就是现今的密县老城)。

大隗初步探明地下矿产20余种,其中铁矿石、煤炭、铝矾土、陶土、白石、石灰石储藏量最大,且易于开采,尤其是水资源丰富,为大隗镇造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大隗牛肉:新密市大隗镇五香牛肉,历史悠久、配方独特、工艺严密、加工精细,制作后具有色鲜、味美、筋烂、肉面等特点。食时气息芳香、余味悠长,确有五香牛肉之美称。大隗牛肉创始人马玉顺,又经几代人研制,配方独特、味道出众,顾客食后赞不绝口,在中州大地享有盛名。大隗牛肉是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大隗镇的特产。

  

荷叶饼:是一种风味独特的高级点心,因形似荷叶而得名。大隗荷叶饼的制作是在挖掘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熬制原料到包馅成饼、进炉烘烤,道工序都严格掌握标准,使大隗荷叶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产品质量达到软硬适中,馅稀不流,吃着拉丝可口,皮薄层多,甜而不腻;存放月余,色香味如初。

手工造纸:该镇的手工造纸起源于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手工作坊均以蔡伦为祖师,大隗镇还敬祀有“蔡仙庙”,东汉初年刘秀的大司徒侯跋从蔡伦处学得此技艺,又将此技艺传给大隗镇的侯姓后人,延续了多年历史。手工造纸约有几十道工序,原料以桑树、枸树皮和稻草为主。这些树皮切成同样的长度,捆好后埋在水里泡制一周,等皮上的杂质和表皮泡透,再和上石灰,放在大铁锅上,用泥巴把铁锅四周糊严不能漏气。蒸煮三四天后,凉锅后洗去石灰,晒干后和上碱,重新装入大铁锅再进行第二次蒸煮,时间约一周。灭火以后,再把这些原料放在河里,进行踩、淘、洗,使之不留任何杂质,然后再用石锥捣成泥状,放在器物中用脚踩踏。稻草制成纸浆的过程也与上相同。然后再将两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和程序,分两次放入半截缸中,用双脚踩成“浆糊”,这就是纸浆。纸浆兑于陷坑的清水中,然后再经过捞纸等一系列工序,就是成品手工纸了。

密国故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密县,古密国也,今县东南三十里。”密以羲皇后裔“宓姓沿革而来,以姓为国,历史悠久,后被周宣王所灭。密国被灭后,留下了一座古密城。密国故城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0.5公里,现大隗村还残存有春秋时密国古城墙一段,墙上筑有擂鼓台,台高约七米,顶平面积约平方米。

密国故城遗址擂鼓台

实颖渠:晚清监生杨万辉修建实颖渠,是研究历史农田水利建设的不可多得的历史资料。杨万辉是密县来集乡马武寨村人,他看到乡亲们为水所困,决定出资修渠。他的想法得到了知县杨炳的赞许和支持。杨万辉把渠址选在今大隗乡山头湾村附近,卖地百亩,并亲自督工指挥修渠。从清道光五年(1825年)开工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用了15个年头终于修成了全长2公里、灌溉700亩的渠道。渠修成后,知县杨炳亲自命名为“实颍渠”,并订立了实颍渠规约。该渠于1969年到1971年进行了整修扩建,现主干总长为3498米,能灌溉山头湾、河屯、黄湾寨、老耆沟等村的1800亩土地。实颍渠完工时,修渠人杨万辉在《实颍渠序》中深情地写道:“经历了15个年头,实颍渠修成了,使十分之八九的土地都得到了灌溉,数百年不长庄稼的土地,变成肥沃的良田,这实在是知县杨炳抚恤老百姓的结果。”

实颖渠序魏新民提供

蛮庵:在铁匠沟村北边,有个自然村叫“蛮庵”。说起“蛮庵”的来龙去脉,就不得不提到清朝道光二年到新密任知县的杨炳。据《新密县志》载,原籍浙江湖州的杨炳是“拔贡”出身,在新密任职7年,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他重视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在他的倡导下,新密县试种水稻获得成功。他对深受压榨的煤矿工人寄予无限同情。由于政绩卓著,他赢得了新密县百姓的敬仰。由于开始时新密人听不懂几位种稻能手说话,就称他们“蛮子”,还把他们住过的草庵称作“蛮子庵”。久而久之,“蛮庵”就成了自然村的名字。

洪山庙:在新密市东南20.3公里大隗镇洪山庙村,因庙祀洪山真人,故名。始建于元,明、清曾多次续修,清乾隆时期为普济观。据现存清乾隆三年旧碑记载:“洪山真人姓顾,原籍河北,出生于宋,举进士,以世乱隐居洪山,精通医术,尝奉召,医宋太后,疗兵马,投方辄愈。赐金帛不受,诏封“护国真牧灵应真人”,卒葬洪山。元代在此建庙以示纪念。”庙座北向南,气势雄伟,建筑面积2平方米,庙内现存建筑16座,房舍44间。有大殿、后殿、药王殿、祖师殿、钟鼓楼、山门等建筑组成。山门位于建筑群西北部,东西长8.6米,南北宽3.8米,高约7米,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大门上额有石质篇额,书写“普济观”三个大字,为清代建筑。大殿,位于山门后,为洪山庙主体建筑,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10米,面积平方米。后殿位于大殿后17米处,清代建筑,东西长8.5米,南北宽5.5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砖木结构,硬山琉璃瓦覆盖。大殿东侧12米处建有关爷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庙内现存明、清时期碑刻共18块。洪山庙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特别是大殿保存最为完整,建筑工艺复杂考究,为中原地区现存古建筑之精华。

洪山庙戏剧壁画:洪山庙庙前是一大殿,明正德年间修建,酸枣树根为梁,十二根五六米高的青石为柱,雕梁画栋,飞檐斗拱,高大宏伟,十分有特色。在每个斗拱之间的拱间壁上,请名师大家(传说是神笔马良)为之绘制了二十八幅戏剧壁画,据说是洪山真人生前爱看戏,专门为他创作这二十八场戏,以供真人不时赏玩。这二十八幅戏剧壁画,是当时活跃在新密等地,专门绘制寺庙壁画的一批民间画工绘制,叫“沥粉描金”画法,用鸡脲泡装上调制好的老粉,在墙上沿打好的线稿,塑上一均匀圆润的浮雕轮廓线,填上颜色,干后在沥粉上描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壁画绘制技法。

山头湾夜校农民协会旧址;位于新密市东南大隗镇进化村(原名山头湾村),年春,密县早期著名革命人士张书印在此创办平民夜校,使密县的平民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年张书印、樊百全在山头湾村首先成立密县东南区第一个农民协会。年张书印在密县地下党的支持下又成立农民自卫军,队员达余人。

红石峡水库:在新密市东南10公里的大隗镇与来集镇交界处,位于淮河流域双洎河支流杨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积为38平方公里,总库容万立方米,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小型水库。

大隗镇的造纸:该镇自明代中期以来已经有年的造纸历史。目前共有造纸集团企业23家,主要分布在大隗镇双洎河沿岸的纸坊村、铁匠沟村、大隗村、观寨村,主导产品为铜板纸、贴花纸、新闻纸、白板纸、瓦楞纸、茶板纸等7大系列30余个品种,年均造纸量万吨。造纸深加工以纸箱、彩印、果袋深加工为主,初步形成了集造纸,纸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造纸专业镇。

候庄瓦盆:自清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近百年间,曾大量烧制以瓦盆为代表的各种陶制用具,作为最具新密特色的土特产品之一,以其经济实用,种类多,用途广等优点,在本地及周边县市畅销不衰。进入80年代后,随着各种瓷质、铝制、不锈钢等生活用品大量进入市场,瓦盆因器形笨重、易碎、摆放与使用不方便等缺点,除花盆等少数品种仍有烧制外,以盆罐为主的盛储器形产品陆续退出市场,到90年代末期消失。

文化娱乐:大隗镇自古以来,不仅是个戏窩,人民对戏曲感兴趣,而对民间文艺也特别爱好,逢年、过节、古会、周末、过生日、送米面、办红白事等,都可以看到狮子舞、龙舞、高跷、竹马、旱船、蚌鹤舞、骑毛驴、抬花轿、玩大头、二鬼摔跤、扭秧歌、打腰鼓、盘鼓队、西洋乐队、演唱队、戏迷乐园、文化大院等,农村文化丰富多彩。

六十年代初为迎接马金凤"回家"演出特建的舞台

马金凤演出穆桂英挂帅

作者与豫剧大师马金凤老师

纸坊村文化大院

元霄节河屯村村民坐家口剧院看大戏

骑毛驴\鹤蚌舞

罗湾剧场看大戏

和合村庆元霄联欢晚会

大隗村文艺队

大隗村文艺队

河屯村文化大院

老耆沟村的清代老耆沟观音寺

地处双楼村新庄组洪山真人墓

观寨村的修德观

新密首个少数民族村振北回民村村部

新密首个少数民族学校振北回民小学

原来的双洎河

现在的双洎河

梁山伯、祝英台墓

另外还有窑沟瓷窑遗址;张庄村东北的西周张庄遗址;北沟村回民沟的汉画像砖墓;河屯村席家窝的汉画像砖墓;龙王庙村曲家窝的汉画像砖墓;进化村刘湾的明代刘先墓;北沟村的汉墓群。

年7月7日,百年不遇的一场大雨在大隗、苟堂境內降临,一场特大水災,使沿河居民和企业遭受到了巨大损失,17年过去了,人们永远难忘那次水災.下图是作者到现场抓拍到进化村河段的部分水災惨状。

(丁酉年季夏大隗之行,特别鸣谢冯桂林、张儒彬、任进卿的大力协助)

声明:1,本篇图文仍在完善中,这里发表的图片仅是作者30多年来深入一线抓拍到的部分纪实作品;2,本篇图文版权属作者所有,若有下载或转载的读者,需经作者许可,并注明出处;3,本篇图文(包括已发的超化、来集、尖山、白寨、老城、新城、伏羲山、平陌、米村、苟堂、牛店篇及以后续发)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如有不当,敬请谅解。

梁冠山

您的赞赏是对作者最大鼓励与鞭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xingweiyan.com/wyyw/9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