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炎:
概念: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临床上急性发病,常表现为上腹部症状。
病理组织学特征:胃黏膜固有层见到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
病因: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应激,乙醇,其他。
应激所致的胃黏膜病损以胃体、胃底为主,NSAID或乙醇所致者则以胃窦为主。
烧伤所致的胃溃疡称为Curling溃疡;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所致者称为Cushing溃疡。
预防与治疗: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静脉给药可促进病变愈合和有助止血。
慢性胃炎:
概念: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可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萎缩性和特殊类型三大类。
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主要),十二指肠-胃反流,自身免疫,年龄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
精神因素作为病因的常考疾病包括:急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及肠易激综合征,与慢性胃炎关系不大。
炎症表现为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常见淋巴滤泡形成。
当见有中性粒细胞浸润时,显示有活动性炎症,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多提示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
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发病率少见,自身免疫性疾病,胃底、胃体好发,常有贫血,易发生恶性贫血,内因子+壁细胞抗体阳性,可癌变。
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萎缩变薄,黏膜腺体减少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中国B型多见,幽门螺杆菌感染最主要,胃窦部好发,无贫血,内因子+壁细胞抗体阴性,可癌变。
实验室检查: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血清胃泌素,自身免疫性胃炎的相关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
诊断公式:
自身免疫异常+胃底、胃体好发+贫血+胃酸降低+中上腹部不适、嗳气、泛酸+上腹轻压痛(部分)—A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窦部好发+胃酸正常或稍降低+中上腹部不适、嗳气、泛酸+上腹轻压痛(部分)—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伴有胃黏膜糜烂、萎缩及肠化生、异型增生者,有消化不良症状者,有胃癌家族史者。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恶性贫血时注射维生素B12后贫血可获纠正。
异型增生的治疗:重度异型增生则宜予预防性手术,多采用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β-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E和叶酸等维生素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可有助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逆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